政府保险期货模式创新 政府保险期货模式创新研究
到底什么是“保险+期货”
“保险期货”,是指农业经营者或企业为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向保险公司购买期货价格保险产品,保险公司通过向期货经营机构购买场外期权将风险转移,期货经营机构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的业务模式。它是基于为农业经营者提供价格避险工具发展起来虚卜的。农产品价格变动是影响农户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经营者直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市场风险管理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操作经验以及资金保障,这对于普通农户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障碍。
而相对于直接参与期货市场,保险产品对农户雹誉核来说要熟悉得多,且不需要考虑保证金占用、源掘强行平仓等期货规则,更易于农户的理解和接受,加之保险公司具有更强的综合实力和更完善的基层服务基础,价格保险产品更适用于保障农户收益。
总体来看,“保险期货”为农户提供了一种操作性较强的避险工具,将农民所面临的价格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有效地完善了农业生产经营者与期货市场之间的连接机制,是农户或企业所面临的价格风险与期货市场之间的传送带,合理地利用和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
温馨提示:
1、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2、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您在做任何投资之前,应确保自己完全明白该产品的投资性质和所涉及的风险,详细了解和谨慎评估产品后,再自身判断是否参与交易。
应答时间:2021-01-0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什么是期货的杠杆
期货中的杠杆效应是期货交易的原始机制,即保证金制度,“杠杆效应”使投资者可交易金额被放大的同时也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加大了很多倍。假设一个交易者一笔5万元的资金用于股票或者现货交易,交易者的风险只是价值5万元的股票或者货物所带来的。
如果5万元的资金全部用于股指期货交易,交易者承担的风险就是价值50万左右的股票或货物所耐型带来的,这就使风险放大了十倍左右,当然相应得利润也放大了十倍。应该说这既是穗亩迹股指期货交易的根本风险来源,也是股指期货交易的魅力所在。
扩展资料:
期货交易的杠杆风险
期货交易采用保证金交易方式,这种杠杆作用放大了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因猜并此对习惯于股票交易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在投资股指期货时更应该注意这种保证金交易制度的特有风险。举例来说,假定目前沪深300期货指数为3000点,合约乘数300,合约价值为3000×300=90万元。
若保证金收取比例为10%,不考虑手续费等费用时,理论上投入9万元就可以进行一手合约价值为90万元的交易(仅仅是理论上,实际交易中不可取),如果期货价格上涨10%,对于多头来说,可以盈利9万元,收益率为100%。但对于空头来说,收益率为-100%,即投资者的保证金被全部亏掉,这就是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性风险。
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保险
从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到近日农业部和中国保监会在北京联合召开的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座谈会,农业保险正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农业发展的“稳定器”,农业保险已不仅仅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而是通过改革创新努力成为现代农业的“助推器”。
坚持农险产品创新
目前,我国虽已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但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我国农业保险深度仅0.56%,低于全球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国7%的水平,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
据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透露,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将逐步从供给推动型向需求拉动型转变,农业保险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我国农业保险已经不仅仅是防范自然风险的管理手段,而且更多地融入到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辩神各个环节,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多作用。”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石健表粗灶判示。
因此,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就显得更为迫切。根据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农险产品的创新要做到超越传统产品“低保费、低保额”的局限,中央财政的补贴也应该作出相应调整,从补贴传统农业保险,转而补贴面向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创新产品。
“近年来,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深,我国农业产品价格竞争压力加大,目标价格指数保险的探索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路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标价格指数保险作为农险产品创新的标杆,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虽然目标价格指数保险的探索目前主要集中在蔬菜、生猪等,但未来随着逐步向更多大宗商品的扩展,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对农产品价格改革将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庹国柱认为保险公司还应积极研究开发各种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如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新型产品并积极试点,以探索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风险保障需求。
加快农险模式转变
记者注意到,相较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业保险的表述今年在延续此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首次提及的内容。其中,关于继续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的备受关注。
事实上,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就提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鼓励“岩改探索开展产值保险、目标价格保险等试点”,从政策层面对“保险+期货”这一金融创新进行支持。
随着文件的下发与政策的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去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单期货机构参与农产品价格保险的签约,标志着“保险+期货”的金融新模式正式起航。
据悉,人保财险大连市分公司在去年8月推出国内首个玉米、鸡蛋期货价格保险,为锦州义县51家农户1000吨玉米提供了216万元风险保障,为大连普兰店、黄冈浠水4家农户的300吨鸡蛋提供了320万元风险保障,并与上海新湖瑞丰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利用期货市场转移农产品价格下跌风险。
截至2015年底,玉米期货价格保险试点已结束,合计赔款24.11万元、赔付率达208.2%;鸡蛋期货价格保险首期赔款6.53万元、赔付率51.04%,有效提高了农户抗价格下跌风险能力;尽管玉米期货价格保险赔付率高达2倍,但上海新湖从期货市场上又挽回了损失,与保险公司合作态度更加积极主动。
对此,方正中期期货投资咨询部总经理王骏王骏认为:“农产品价格保险在我国如果能推广开来,将为广大农民、合作社和相关农业企业打造一个崭新的融资方式。农产品价格保险保障了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稳定收入,其可以将价格保险保单在银行进行质押贷款,此前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贷款难的情况将得到有效改善。”
但他提出,在农产品价格保险的试点和推广过程中需要各地政府部门能参与进来,拨付一定费用以保险费补贴的形式补贴给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民,支持期货交易所、农业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三方共同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和金融创新的政策试点做下去。
新型经营主体受关注
项俊波认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涌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天然对金融保险有迫切需求。然而,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农业保险不能满足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增长的风险需求。
据统计,我国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超过250万家,是农业规模经营的主力军。相比一般小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已经不再是生计型或兼业型农户的简单再生产,而是走商品化经营、追求规模效益的扩大再生产,经营规模大、承担风险高、现代要素多。韩长赋认为,“他们更需要金融,更需要保险。”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郭生臣透露,去年该公司在河北、吉林、广东等15个省份开展了共计52个涉农“政银保”项目,并设立了50亿元额度的资管产品和投资基金,为参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资金。
庹国柱坦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呈现出了新特点、新风险和新需求。“通过农业保险产品创新,超越传统产品"低保费、低保额"的局限,适应新型经营主体对风险分散水平和保障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满足其规避大规模和高投入生产方式下面临较高风险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庹国柱认为,应当将面向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创新产品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畴。目前中央财政主要对大宗作物保成本的传统“低保费、低保额”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这样,对于面向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创新产品,其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超过现有传统产品部分的保费将得不到中央财政的补贴。
目前,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实行统一补贴政策,补贴比例与投保人的种植规模以及保险产品的保障水平都没有关系。“这种补贴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与国家对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发展政策导向是不配套的。”庹国柱认为,目前的保费补贴政策并没有体现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政策导向。规模化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商品化率高,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大,国家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理应向其倾斜。中央财政有必要适时将面向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高保障创新产品,比如收入保险产品或者覆盖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完全成本保险产品等纳入补贴范畴。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从金融危机看保险业发展与创新
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在次贷危机的打击下,众多国际顶尖投行等金融机构纷纷落马,华尔街神话破灭,全球股市、原油期货、债市等市场也受到剧烈冲击。随着情况的不断恶化,美国
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在次贷危机的打击下,众多国际顶尖投行等金融机构纷纷落马,华尔街神话破灭,全球股市、原油期货、债市等市场也受到剧烈冲击。随着情况的不断恶化,美国乃至全球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由于中国独特的金融体系和政策,尽管部分中资机构持有次债及相关债券,其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所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业算是“躲过一劫”。但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国难以独善其身,美国金融危机将对中国金融业的经营环境乃至整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危机对全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始于2006年春季的次贷危机,是一场源于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的风暴。这场来势凶猛的风暴不仅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并且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危机已逐渐从美国金融市场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北美、西欧、日本的GDP增长都将降低至1%以下。与此同时,2009年全球IT花费的增长也将大幅减速,同比增长将下降到4.4%。
在全球危机面前,中国经济总体趋势仍相对较好。虽然中国的实体经济已陆续受到一定影响,但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仍在可控范围之内。根据经济研究机构EIU10月份的预测,2008年及2009年中国GDP增长率将分别为9.6%和8.0%,GDP增速虽然有槐嫌所减缓,但下降幅度还不算很大。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消费者的信心也有一定影响,未来几年将处于下降周期,并直接影响消费。EIU预测,2008年和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分别为6.4%和3.6%;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来看,目前扩大内需的应对政策已出台,在未来几年内将对稳定中国经济大局、拉动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各个行业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受影响的先后和程度会有所不同。作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先导性行业,中国金融业除了因持有美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而蒙受直接损失外,更多的是因投资者信心下降而导致金融业整体经营环境恶化。
美国金融危机对国内银行的直接影响主要在于其所持有的按揭证券化产品。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些债券的价值大幅缩水,从而导致银行资产损失。就保险行业而言,中资保险机构基本没有涉足美国金融领域的投资,而在华设有保险机构的多家国际金融巨头虽然卷入了这次金融危机之中,但由于所持的风险敞口占自身总资产的比例很小,其铅巧手在华业务受影响不大。就证券行业而言,直接影响最大的当数宽销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业务。由于目前中国内地的QDII主要投资于美国市场以及香港地区,美国金融危机必然会直接引发各类金融资产的价格下挫,导致QDII基金净值缩水,投资者预期变坏,进而引发赎回风潮。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低,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对有限,但对发展和创新有较大影响,金融机构的投资及金融创新将更为谨慎。从金融业各子行业来看,银行业的企业不良贷款将增加、存贷利差将减少;保险业的保费收入、证券业的佣金收入均将减少,中国金融业整体经营环境将恶化。
IDC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将会对中国金融行业发展产生如下影响:将加速国际资金流入,从而进一步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以及金融系统的波动;面对外资金融机构股价下跌、人民币持续升值、美国政府并购管制放松等利好因素,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中国金融机构有可能加大海外并购的力度;中国政府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将更加稳健和充分,如建立金融监管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等;政府对中国金融风险的管理将进一步加强,如建立对海外投资、企业贷款等方向的风险管理系统的实施等。看来本次金融危机也给中国金融业发展带来了一些机遇。
危机对中国金融业IT投资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IT投资及IT解决方案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一定影响。IDC近期对中国中资金融机构数十名CIO的一分钟电话调研表明,2009年大多数金融机构在IT投资方面将有所缩减或将增速放缓,企业已经准备通过减少IT投资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基于对中国整体经济环境及金融行业未来几年发展的预期,IDC近期对2009年中国银行、保险和证券业IT支出的增长率做出的预测分别是1.5%、2.5%和4.5%,比9月时的预测分别下降了8%、12%和11%左右。
总体而言,IDC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将对中国金融行业IT投资和IT解决方案市场的发展产生如下影响:将对中国金融机构IT投资的规模造成一定冲击,并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市场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中国金融机构将会在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等解决方案方面投入更多资源,成为相对低迷市场中新的亮点;国际IT厂商和IT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更加关注中国金融行业市场,这一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金融危机将会影响到中国软件服务企业的离岸外包业务,但也同时带来了发展契机,如海外并购等。
面对影响仍未见底的金融危机,IDC对金融机构和IT企业分别提出如下建议。
对金融机构有以下三点建议:
加强风险管理。首先,要在加强产品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和预警机制;其次,提高识别国际业务潜在风险的能力,对海外金融市场的风险保持预警。
通过并购加速国际化进程。在华尔街陷入股指历史低点、人民币升值、美国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美国政府对于海外并购的限制有所放松的时候,中资金融机构应该根据情况的发展,做出是否进行海外并购的判断。
完善奖惩措施。避免片面的资产收益率和股东权益收益率等量化考核标准,防范金融业高管层的道德风险,在制定薪酬机制时应以加入风险因子调整后的收入为衡量标准。
对IT企业有以下四点建议:
关注中国市场商机。对于国际厂商,应考虑业务中心向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转移,同时也应加强与中国主导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以加速本土化,还可以依托丰富的海外服务经验,为专注国际化的中国金融机构提供配套的解决方案。对于国内外包企业来说,在继续保持东亚外包市场优势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掘国内和欧美金融软件外包市场。
注意市场格局变化。由于将有更多的国际IT厂商以及金融IT解决方案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的竞合加剧,国内厂商应增强与国际IT厂商的合作,做到优势互补。
把握IT需求趋势。IT厂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需要及时把握中国金融机构在合规管理、风险控制、金融创新、国际并构等方面产生的IT新需求,及时更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合理进行资本运作。可能涌入的国际资本为国内IT企业的融资和资本运作提供了机会,同时国内软件外包企业在规模和营利努力赶超竞争者的同时,可以尝试并购国外外包企业,从而加速全球业务部署和业务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