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道指期货 > 全球金融期货发展现状 全球金融期货发展现状分析

全球金融期货发展现状 全球金融期货发展现状分析

期货大神 道指期货 2023年09月07日

天气期货的国际现状

全球有数个交易所提供天气期货合约,包括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LIFF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和位于亚特兰大的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Ex-change)等。

从1997年起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正式开始交易天气期货至今,已包括美国天气期货,欧洲天气期货和亚太天气期货。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最先交易的品种是“需要升温度日数(HDDS)”和“需要降温度日数(CDDS)”。气温、日照小时数、降雨微毫米量都可以成为气象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指数。芝加哥天气期货交易所获得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批准,将进行空气污染物的期货合约交易,将启动空气污染物配额的期货交易进而是期权交易。

英国的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也已于2001年推出天气期货交易。该交易所推出的天气期货合约依据该交易所的每月和冬季指数结算交割。指数的计算基础是伦敦、巴黎和柏林三地日平均气温。

如今,投资天气的热潮在席卷美国、欧洲等地后,又向亚洲袭来。日本的东京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就将于春季开始交易天气期货合约,价格以日本四大城市的历史月均气温为基础计算。东京海上保险公司就向娱乐业推销台风期搜悔数货合约,以免其举办的活动因暴风雨蒙受损失。日本损保公司也向高尔夫球俱乐部销售降雨期货合约,对滑雪场和轮胎业销售降雪合约。对碰到雨天销售量会下降的饮料商,前嫌三井住友保险也有阳光期货合约。 CME从1999年开始交易天气指数期货,这是第一个与气温有关的天气衍生品。开始天气指数期货交易后,天气期货合约的流动性增强,并且合约的标准化使价格更加透明,经销商可以更好的抵消风险,获得额外收益。

CME的天气指数期货对美国能源企业非常重要。首先,交易所内交易的天气风险管理工具不存在OTC市场上可能出现的信用问题。在OTC市场上,当能源企业破产或陷于窘境时,OTC合约面临极大的信用风险,而CME的清算行具有极高的信用保证,能够降低交易面临的信用风险。其次,在提高天气期货交易的流动性方面,CME通过做市商为买卖双方的成交提供便利,使企业能更方便地进出该市场, Wolverine Trading, L.P.(Wolverine)是CME天气期货第一个做市商。最后,交易所内交易的天气期货为OTC天气风险交易双方提供了一种参照机制。但是,企业在参与CME天气期货交易时应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果能源企业需要防范的天气风险没有在CME上市,那么企业仍然面临地理位置差异所造成的天气状况不一致的风险;二是企业在CME进行期货交易,必须具有相当的财务能力和在交易所进行交易的水平和经验。

CME的天气指数期货包括制热日指数期货、制冷日指数期货、制冷季节指数期货和制热季节指数期货四种。CME天气指数期货虽然产生时间很短,但是发展迅速,2003年1—6月,交易量达到7796手,而2002年同期的交易量不足1000手,是CME所有交易品种中增长最快的品种。

日温度指数

温度指数是衡量一天的平均温度与华氏65度(相当于摄氏18.3度)偏离程度的。日平均温度是从午夜到午夜的日最高温度与最世首低温度的平均值。工业以华氏65度作为启动熔炉的标准温度,这一温度通常出现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的技术标准中。这一温度用来假设当气温低于华氏65度时消费者会使用更多的能源来保持房间的温度,当气温高于华氏65度时会耗费更多的能源运行空调来降温。CME的温度指数包括制热日指数(HDD)和制冷日指数(CDD),温度为城市温度。选择的城市标准有两种,一是城市人口密度大,二是城市为能源中心。

制热日指数(HDD)通过日平均温度与华氏65度的比较来测量寒冷程度,也就是需要采暖的指数。HDD=最大数(0,华氏65度-日平均温度)。如果日平均温度是华氏40度,那么日HDD就是25,如果日平均温度是华氏67度,那么日HDD就为0。CME的HDD指数是一个月的日HDD指数的累积,在最后结算日每一指数点为100美元。例如,假设某一城市11月份的日均HDD为25(华氏65度-华氏40度),在11月份的30天内,HDD指数为750(25日HDD×30),则期货合约的名义价值就为75000美元(750HDD指数×100美元)。

制冷日指数(CDD)通过日平均温度与华氏65度的比较来测量温暖程度,也就是需要运行空调降温的指数。CDD=最大数(0,日平均温度-华氏65度)。与HDD的计算方式相同,如果日平均温度是华氏75度,那么日CDD就是10,如果日平均温度是华氏58度,那么日CDD就为0。

制热日指数期货与制冷日指数期货

制热日指数期货(HDD)与制冷日指数期货(CDD)。CME的HDD和CDD期货合约是在规定的期货交易日买入或卖出HDD和CDD指数价值的法定协议,HDD和CDD采用现金交割。CME选择了十个城市的温度作为交易标的,分别是亚特兰大、芝加哥、辛辛那提、纽约、达拉斯、费城、波特兰、图森德、梅因和拉斯维家斯,每个城市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比如H2HDD表示芝加哥制热日温度指数。

(1)合约规格

CME的HDD和CDD期货合约的名义价值为100倍HDD或CDD指数,合约以HDD/CDD指数点报价。比如,一个HDD指数为750,则期货合约的名义价值为75000美元(750HDD×100美元)。最小价格波动为1.00HDD或CDD指数点,价值为100美元。假设一个交易者在1999年9月10日在750指数点卖出芝加哥1999年11月HDD期货合约,在10月11日以625指数点买入平仓,则该交易者获得的收益为12500美元(125HDD指数点×100美元)。

(2)合约月份

在任意交易时间,分别有7个连续的HDD和CDD期货合约和5个连续的HDD和CDD期权合约上市交易。比如,在2001年9月15日,7个连续的HDD期货合约的到期月份从2001年10月一直延续到2002年4月,7个连续的CDD期货合约的合约月份为2002年4月到2002年10月。在场外交易市场,通常HDD的合约月份从10月到3月,CDD的合约月份从5月到8月,4月和9月被看作是双向月份。

(3)结算

每一月份合约的结算价格依据地球卫星有限公司计算的HDD和CDD指数得出。

(4)交易系统

HDD和CDD期货采用CME的GLOBEX电子交易系统进行全天(24小时)交易。

(5)数据来源

地球卫星有限公司。地球卫星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开发遥感设备和提供地理信息的专业服务公司,可以提供每日和每小时的气温信息,该公司在为农业和能源市场提供气候信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ME所选择城市的气温由一个自动数据收集设备即自动表面观测系统(ASOS)测定,这一系统测出的每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直接传输给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NCDC),该中心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一个下属部门。当ASOS系统出现故障或传输受阻时,地球卫星有限公司将及时进行质量控制并提供替代数据。

季节性天气期货合约

CME在推出日温度指数期货以后,于2003年5月26日开始上市交易季节性天气产品。季节性天气指数期货以制热日指数和制冷日指数为基础,是日温度指数期货的延伸,它包括制冷季节指数期货(SCDD)和制热季节指数期货(SHDD)。季节性天气期货的长度为5个月,夏季合约从5月到9月,冬季合约从11月到3月。所选择的城市为芝加哥、辛辛那提和纽约。该产品通过GLOBEX电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季节性合约可以使交易者在一个价格上交易整个季节的温度指数,而不需要把每个月份的合约分别进行交易,从而提高交易效率并减少交易者的交易成本。 Euronext.liffe天气期货(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合约于2001年7月推出,是以欧洲三个地区(伦敦、巴黎和柏林)的月度和冬季的日平均温度(DAT)为基础设计的。通过Euronext.liffe的天气期货合约来化解天气风险的使用者包括:供给和需求与天气变化高度相关的能源公司;需要对组合风险进行分散的保险和分保险公司;客户的购买行为受天气变化影响的零售企业;农业生产者、农产品的经营者、食品制造商和农产品贸易商,天气的变化能影响作物产量、出口和价格。

日平均温度

欧洲天气市场与美国有所不同。美国市场主要表现为很强的季节性需求,即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因此以制热日和制冷日(通常为65华氏度)为交易标的,美国的能源企业最先创造了这个市场,并且这些企业的需求使这个市场进一步演进。而欧洲夏季没有相应的降温需求,因此欧洲市场开展天气指数交易就需要一种不同的方法。Euronext.liffe选择了日平均温度和冬季温度指数作为标的,这两种温度指数在OTC市场都有交易,因此这种选择比较简单和直接,能迎合更广泛的需求。

月度指数

MI=100+Mean(DAT)1,n,其中,n=一个月的天数,DTA是一天的最高温度(Tmax)和最低温度(Tmin)的算术平均数(摄氏度),各地区的DTA每日通过Euronext.liffe的天气网站对外发布。Mean(DAT)1,n是当月日平均温度的算术平均数,该值加上100就是该月的月度指数。如果月平均温度为7.21摄氏度,则月度指数为107.21。

冬季指数

WSI=100+Mean(DAT)1,n,其中,n=冬季的天数,冬季期间为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Euronext.liffe的天气期货合约是用现金结算的,每份合约到期时Euronext.liffe都要根据月度指数或冬季指数计算一个最终的平仓价(即交易所交割结算价,EDSP)。

期货合约

Euronext.liffe的天气期货合约包括月度指数合约和冬季指数合约,温度为欧洲三个不同地区的温度,因此,在同一月份有三个月度指数合约在交易,即伦敦MI、巴黎MI和柏林MI。

月度指数合约

(1)合约规格

Euronext.liffe的月度指数合约和冬季指数合约以摄氏度为计价单位,一摄氏度为3000英镑/欧元(伦敦温度以英镑计价,巴黎和柏林温度以欧元计价)。

(2)合约月份

月度指数合约的合约月份包括全年的12个月,冬季指数合约的合约月份从11月到次年3月。

(3)最小波动

最小波动为0.01摄氏度,相当于30英镑/欧元。

(4)结算

每一合约月份的结算价格(EDSP)在相关交割月份的最后一个自然日根据月度指数值和季节指数值得出,三个地区的温度分别由所在国的气象管理部门提供。交易结算比较特殊,结算价格公布日和结算日是相邻的两天,受时差影响,三个地区的结算日有所差别,其中伦敦和柏林的结算价格公布日为最后交易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巴黎的结算价格公布日为最后交易日后的第二个交易日,结算日相应在其后一天。

(5)交易系统

所有交易通过LIFFE CONNECT系统进行(该系统于1998年11月开始运行),交易时间为交易日10:00-17:00。

国际期货服务贸易的现状与态势

学习了经济管理学,才对营销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和看法。

的确,知识经济时代是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服务营销的理论和实践是必然突破疆域国界的限制,成为具有跨国性、普遍性、通用性的学科。服务营销既是经济全球化中的待业,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是各国经济的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其中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是重要的表现,在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发展尤为突出。1997年,国际贸易总额达11万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35%。在国际贸易中,国际服务贸易以超常态势增长。1970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仅710亿美元,而到1996年即高达12600亿美元,增长16.8倍,平均年增长11.7%,远远高于国际货物出口增长速度。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20世纪70-80年代占1/5,90年代则增至1/4。近三十年来,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厅拿竖GDP)中,服务业产值所占的比重超过50%以上,其中美国服务业的产值是GDP中的比重已高达75%左右,这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创造主要依赖于服务业。

经济全球化还表现为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形成。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业也是服务业的支柱行业。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量达500-600万亿美元。国际直接投资由80年代中期每年约770亿美元,到1996年增加到3000亿美元。金融交易量和投资额的猛增,反映了全球金融服务业的长足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金融国际化的过程。由于股票、期货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大量出现,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问世,使得货币的面值额迅速膨胀,虚拟成分倍增,这样的状况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或变动性,为适应这一时代特性的要求,各种金融服务大量地应运而生。其中,不仅有金融自身运行的各种服务,还有如何使货币增值的服务,更有规避敏告金融风险的服务;不仅有金融信息服务,还有金融法规服务,更要有金融传输机制、传送手段的服务和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和训练。金融服务业不仅自身得以发展而且带动和促进其他相关服务业如电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繁荣。

经济全球化也包容信息全球化的内涵。信息全球化使高新科技成为变革经济结构的动力,导致4.4万个国际企业的出现,导致只掌握关键技术、工艺设计、品牌及销售渠道,而把生产委托给关联企业去做的虚拟企业的出现。国际企业和虚拟企业的出现,使服务营销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服务营销不仅要面对顾客,而且要提供面对内部要支机构和广大员工的服务营销管理。

经济全球化促使制造业的国际营销网络的形成,国际营销网络的完善需要服务营销。营销网络完善人的过程是聚集营销人才、扮大进行营销信息交流、推动适销对路的商品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服务营销活动将贯穿营销网络完善化的始终。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服务营销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发展,反过来服务营销兴盛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服务营销学将以它科学的、系统的、完备的营销管理理论指导服务业的营销活动实践,从而推动服务业由传统向现代、由国内向国际、自由发向自觉地发展。为服务业企业的成长和国际化进程,为服务业的营销活动和商品营销中的服务提供充分的、明确的理论依据。

服务营销学将推动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际协调型开发。服务营销学通过对服务营销方式、战略规划、策略措施等问题的研究,推动技术专利转让,全球金融的有序融通和信息的良性、均衡发展,为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遵循合理的“游戏规则”并推动适合现代消费潮流的营销理念、方式、方法、技巧而提供有效的理论服务。

服务营销学以其鲜明的营销管理文化特色推动服务企业的管理文化建设。服务业只有进行管理文化建设其行为才不至沦为盲目,才不至在发展过程中迷失方向或误入歧途,才能防止或克服传统企业常易犯的营销近视症.

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历史

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历史

1.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历程186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1851年以来沿用的远期合同,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开发出来的金融衍生品。期货市场早期的参与者,主要是以对冲远期风险为目的的套期保值者。事实上,以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已经成为了能够有效管理和降低市场参与者风险的工具。

在金融衍生品150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一直是“领头羊”,在这里有最广泛的市场和最尖端的技术。我国的金融业正处在蓬勃发展期,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速度则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金融衍生产品本身、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行业自律和规范。目前国内的金融衍生品产品种类虽然正在逐步增加,但是和欧美以及香港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中,衍生品的种类和数量往往应该远超过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品种较少,而且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这样就更限制了产品应用领域的拓展。而金融衍生品的本质是为了分散风险,为投资者服务,由此可见,只有对金融衍生品不断地的深入研究与创新拓展,才能逐步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我国对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监管相对滞后,相关法律体系尚待完善,其中一方面原因是由于缺乏行业发展经验和不了解产品之间的内在联动性的原因。而这也正是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以下简称“中金院”)研究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中金院结合当前国情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以自身坚实的研究基础为依托,形成专业性的、具备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行业报告,进而履行中金院专业引导和策略建议的社会责任。

2000年12月和2007年9月,我国分别成立了中国期货业协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两者的性质都属于金融橡陪衍生品市场中的行业自律组织,而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监管难度很大,监管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参与者主要是个人和机构,而他们的素质普遍不高,缺乏行业相关知识,容易盲目投资,个别机构在金钱的诱惑下,甚至没有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致使“黑庄”滋生枝如搏,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的同时,更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在美国的监管机构中,政府监管机构有联邦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此外美国衍生品市场还有全国期货业协会(NFA)这样的自律监管组织。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经验,在发展初期,建立行业自律体系和规范行业行为准则尤为重要。金融衍生品市场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我国在建设金融期货市场过程中,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但不能盲目全盘照搬,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以改造、完善后吸收利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逐步完善制定行业的培训教育计划、对机构和广大投资者进行专业教育以及对市场参与者的职业水平考核等措施。而这,也正是我们不懈努力之方向。

2.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很少,目前主要是期货

国内期货历史

期货是个标准的“舶来品”,是由国外传入的。

1892年,洋人首次在上海设立中国境内最早的交易所——上海股份公所,猛祥开始进行证券集中交易。几年内,这里就兴起了证券和货物的现货与期货交易,从此揭开了中国境内期货市场的序幕。但由于期货市场规模和交易量都有限,于1949年底关闭。

20世纪80年代,正值世界期货市场大发展时期,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步上正轨。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商业体制改革,探索期货交易”。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开业,从此宣告中国期货市场的成立。

1993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进入治理整顿时期。1999年全国期货交易所只保留了大连、上海、郑州三家,交易品种和代理机构数量也大幅缩小。

1999年9月,《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使规范期货市场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2000年12月,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至此,中国期货市场进入平稳发展轨道。简单地说,中国期货市场经过十年的演变,目前已达到:监管系统及法律体系已建立;市场有了一批成熟的期货品种;从业机构,从业人员日趋规范;交易量稳步上升,已形成一个庞大市场。

3.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很少,目前主要是期货国内期货历史期货是个标准的“舶来品”,是由国外传入的。

1892年,洋人首次在上海设立中国境内最早的交易所——上海股份公所,开始进行证券集中交易。几年内,这里就兴起了证券和货物的现货与期货交易,从此揭开了中国境内期货市场的序幕。

但由于期货市场规模和交易量都有限,于1949年底关闭。20世纪80年代,正值世界期货市场大发展时期,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步上正轨。

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商业体制改革,探索期货交易”。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开业,从此宣告中国期货市场的成立。

1993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进入治理整顿时期。1999年全国期货交易所只保留了大连、上海、郑州三家,交易品种和代理机构数量也大幅缩小。

1999年9月,《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使规范期货市场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2000年12月,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至此,中国期货市场进入平稳发展轨道。

简单地说,中国期货市场经过十年的演变,目前已达到:监管系统及法律体系已建立;市场有了一批成熟的期货品种;从业机构,从业人员日趋规范;交易量稳步上升,已形成一个庞大市场。

4.金融发展史的几个阶段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发展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或衰落期)。

1)在创业期,企业组织和流程不正规,但大家高度团结,创业的核心人物能够对每个人施加影响,因此效率很高,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市场和产品的创新。

2)在成长期,企业业务快速发展,由单一产品转向多个产品线;人员大量增加,跨部门的协调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复杂和困难;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组织均衡成长和跨部门协同。

3)在成熟期,由于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渐渐淡薄,企业组织和流程的僵化日趋严重,流程运作困难,效率低下;大部分企业由此走向衰落,也有极少数企业经过剧烈的业务变革,进入持续发展期,实现永续经营的追求(如IBM和通用)。

5.2007年或2008年美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基本情况衍生品是英文(Derivatives)的中文意译。

其原意是派生物、衍生物的意思。金融衍生品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UnderlyingAssets)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

由于许多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相应科目,因而也被称为“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简称表外交易)”。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合约的了结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满期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约的合约才需要买方交足贷款。

因此,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金融衍生品的分类保证金越低,杠杆效应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国际上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活跃的金融创新活动接连不断地推出新的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

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都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资产的交易形式。期货合约是期货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化合约,对合约到期日及其买卖的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作出了统一规定。

远期合约是根据买卖双方的特殊需求由买卖双方自行签订的合约。因此,期货交易流动性较高,远期交易流动性较低。

掉期合约是一种为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更为准确地说,掉期合约是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相等经济价值的现金流(CashFlow)的合约。

较为常见的是利率掉期合约和货币掉期合约。掉期合约中规定的交换货币是同种货币,则为利率掉期;是异种货币,则为货币掉期。

期权交易是买卖权利的交易。期权合约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种类、数量、质量原生资产的权利。

期权合同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标准化合同,也有在柜台交易的非标准化合同。(2)根据原生资产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

如果再加以细分,股票类中又包括具体的股票和由股票组合形成的股票指数;利率类中又可分为以短期存款利率为代表的短期利率和以长期债券利率为代表的长期利率;货币类中包括各种不同币种之间的比值:商品类中包括各类大宗实物商品。(3)根据交易方法,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文易。

场内交易,又称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进行竞价交易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参与者收取保证金、同时负责进行清算和承担履约担保责任的特点。

此外,由于每个投资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事先设计出标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资者选择与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数量进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交易,这就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动性较高的市场。

期货交易和部分标准化期权合同交易都属于这种交易方式。场外交易,又称柜台交易,指交易双方直接成为交易对手的交易方式。

这种交易方式有许多形态,可以根据每个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出不同内容的产品。同时,为了满足客户的具体要求、出售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

场外交易不断产生金融创新。但是,由于每个交易的清算是由交易双方相互负责进行的,交易参与者仅限于信用程度高的客户。

掉期交易和远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柜台交易的衍生产品。据统计,在金融衍生产品的持仓量中,按交易形态分类,远期交易的持仓量最大,占整体持仓量的42%,以下依次是掉期(27%)、期货(18%)和期权(13%)。

按交易对象分类,以利率掉期、利率远期交易等为代表的有关利率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占市场份额最大,为62%,以下依次是货币衍生产品(37%)和股票、商品衍生产品(1%)。1989年到1995年的6年间,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规模扩大了5.7倍。

各种交易形态和各种交易对象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整体上呈高速扩大的趋势。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金融衍生品市场可以分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OTC)市场。

自1980年代以来,两类市场的衍生品交易均取得了长足发展:1986~1991年间,交易所市场和OTC市场交易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36%和40%;1991年两市场的未清偿合约名义价值分别达3.5兆美元和6兆美元,其中利率合约在两市场均占据了主导地位;2001年末,交易所市场合约名义价值已增长至23.54兆美元,OTC市场增长到了111兆美元,并且全球OTC市场的市值达到了3.8兆美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巨幅增长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流动性增强型(即增加现货市场流动性)金融创新的需求,OTC衍生品交易的增长迎合了机构投资者对风险转移型金融创新的需求。

金融衍生品区域分布结构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市场欧美发达国家集中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全球80%以上的交易分布在北美和欧洲,近年来这种集中趋势更加明显。1999年末的未清偿金融期货和期权合约名义价值中,有全球80.5%属于北美和欧洲,到2002年6月末,这一比例上升到了93.7%,北美地区的合约价值占到总价值的64.6%(见表4)。

美国是全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要市场。

2007年或2008年美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基本情况

衍生品是英文(Derivatives)的中文意译。其原意是派生物、衍生物的意思。

金融衍生品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Underlying Assets)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由于许多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相应科目,因而也被称为“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简称表外交易)”。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合约的了结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满期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约的合约才需要买方交足贷款。因此,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

金融衍生品的分类

保证金越低,杠杆效应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国际上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活跃的金融创新活动接连不断地推出新的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

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都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资产的交易形式。期货合约是期货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化合约,对合约到期日及其买卖的圆桥宏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作出了统一规定。远期合约是根据买卖双方的特殊需求由买卖双方自行签订的合约。因此,期货交易流动性较高,远期交易流动性较低。

掉期合约是一种为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更为准确地说,掉期合约是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相等经济价值的现金流(Cash Flow)的合约。较为常见的是利率掉期合约和货币掉期合约。掉期合约中规定的交换货币是同种货币,则为利率掉期;是异种货币,则为货币掉期。

期权交易是买卖权利的交易。期权合约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种类、数量、质量原生资产的权利。期权合同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标准化合同,也有在柜台交易的非标准化合同。

(2)根据原生资产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如果再加以细分,股票类中又包括具体的股票和由股票组合形成的股票指数;利率类中又可分为以短期存款利率为代表的短期利率和以长期债券利率为代表的长期利率;货币类中包括各种不同币种之间的比值:商品类中包括各类大宗实物商品。

(3)根据交易方法,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文易。

场内交易,又称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消棚交易所进行竞价交易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参与者收取保证金、同时负责进行清算和承担履约担保责任的特点。此外,由于每个投资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事先设计出标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资者选择与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数量进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交易,这就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动性较高的市场。期货交易和部分标准化期权合同交易都属于这种交易方式。

场外交易,又称柜台交易,指交易双方直接成为交易对手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有许多形态,可以根据每个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出不同内容的产品。同时,为了满足客户的具体要求、出售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场外交易不断产生金融创新。但是,由于每个交易的清算是由交易双方相互负责进行的,交易参与者仅限于信用程度高的客户。掉期交易和远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柜台交易的衍生产品。

据统计,在金融衍生产品的持仓量中,按交易形态分类,远期交易的持仓量最大,占整体持仓量的42%,以下依次是掉期(27%)、期货(18%)和期权(13%)。按交易对象分类,以利率掉期、利率远期交易等为代表的有关利率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占市场份额最大,为62%,以下依次是货币衍生产品(37%)和股票、商品衍生产品(1%)。1989年到1995年的6年间,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规模扩大了5.7倍。各种交易形态和各种交易对象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整体上呈高速扩大的趋势。

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

金融衍生品市场可以分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OTC)市场。自1980年代以来,两类市场的衍生品交易均取得了长足发展:1986~1991年间,交易所市场和OTC市场交易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36%和40%;1991年两市场的未清偿合约名义价值分别达3.5兆美元和6兆美元,其中利率合约在两市场均占据了主导地位;2001年末,交易所市场合约名义价值已增长至23.54兆橘册美元,OTC市场增长到了111兆美元,并且全球OTC市场的市值达到了3.8兆美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巨幅增长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流动性增强型(即增加现货市场流动性)金融创新的需求,OTC衍生品交易的增长迎合了机构投资者对风险转移型金融创新的需求。

金融衍生品区域分布结构

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市场

欧美发达国家集中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全球80%以上的交易分布在北美和欧洲,近年来这种集中趋势更加明显。1999年末的未清偿金融期货和期权合约名义价值中,有全球80.5%属于北美和欧洲,到2002年6月末,这一比例上升到了93.7%,北美地区的合约价值占到总价值的64.6%(见表4)。

美国是全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要市场,但其地位正在趋于下降,美国交易所成交的金融衍生品合约在1986、1988、1990、1992、1994年分别占全球交易量的91.4%、74.7%、65.1%、53.5%、44.7%;欧洲市场的增长最为显著,1994年的交易量是1986年的399%;其间日本的交易量大约增长了7倍。从交易额统计看,直至1986年,美国尚占有交易所市场交易额和未清偿合约价值的80%份额。1990年后,美国以外的市场日趋活跃,交易增长率开始超过美国,到1995年,美国以外市场的交易额已超出美国,而未清偿合约价值稍逊于美国。从交易量统计看,1990年后美国以外市场衍生品交易的活跃趋势更加明显(见表5)。

OTC金融衍生品市场

与交易所市场类似,OTC金融衍生品市场也主要分布在欧美国家。英国一直保持着OTC市场的领先地位,而且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之外的OTC交易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见表6)。伦敦是OTC金融衍生品市场最重要的中心,2001年日均交易额达6280亿美元,较1998年增长6%。纽约日均交易额位居第二,为2850亿美元,较1998年下降3%,法兰克福交易额名列第三,业已取代东京在OTC市场中的位置,法兰克福地位的上升明显得益于引入欧元和欧洲中央银行(ECB)的设立。

金融衍生品投资者结构

金融机构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以美国为例,参与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非银行储贷机构(Thrift)和人寿保险公司三类,其中商业银行是最早和最熟练的参与者。根据三十国集团1993年的一份报告,被调查的大部分金融机构参与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其中有92%的机构使用过利率互换,69%的机构使用过远期外汇合约,69%的机构使用过利率期权,46%的机构使用过货币互换,23%的机构使用过货币期权。BIS的统计显示,金融机构在全球OTC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交易额稳步增长,2001年较1995年提高60%。交易主要发生在金融机构之间,日均交易额由1995年的7100亿美元提升至2001年的1.2兆美元,金融机构间交易占市场的份额由1995年的80.7%提高到2001年的86.7%(见表7)。

银行无疑是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主角(尤其在OTC市场上),1970年代末以来,银行日益热衷于金融衍生品交易,例如,美国银行业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十分活跃,从1990年到1995年,银行持有与衍生品相关的资产增长了约35%,达到3.1兆美元,其间银行持有的衍生品合约名义价值增加了2倍。银行是金融互换市场的主要参与者,1992年末全球利率互换合约的未清偿价值达6兆美元,持有头寸最大的20家金融机构占到三分之二强,其中银行占了18家。

非金融机构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显然不如金融机构活跃,例如目前非金融机构只占到OTC金融衍生品交易额的10%,与1995年相比其市场份额有明显萎缩(见表7)。根据三十国集团1993年报告,被调查的非金融类公司中,使用过有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远期外汇合约、利率期权和货币期权的公司的比例分别是87%、64%、78%、40%和31%。

中国有句古话‘四两拨千斤”就是为什么一斤的秤砣可以称100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杠杆效应

一般买100的东西卖出去120元赚了20元利润率20%

现在我和货主商量用5元先定好100的货(一般要有信用担保)但不交货然后我又把它卖给别人120,让货主把货直接发往买主我赚了20元利润率是400%比原来高了8倍

金融衍生品里的杠杆效应是

1指利用很少的钱就能控制很多的货

2用很少的钱获得很多的利润

3高利润必然有高风险上面如果我的货忽然行情不好,买不出去我有没有跟多的钱支付那我只好破产

综合来说就是将盈利或亏损放大

透过美国次贷危机给予我们的启示,我们非但不能减缓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决心和金融创新步伐,而且还应当从五个方面厘清我们进行金融创新的清晰思路:第一,我们必须对金融创新利弊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第二,我国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不能脱离中国国情;第三,尽管借鉴或引进是金融创新的有效途径,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从境外的金融创新工具;第四,金融创新一定要有视野开阔和高瞻的战略眼光;第五,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更要坚持“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引领了全球金融创新的历史潮流,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产品的确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但同时金融创新也带来了接连不断的麻烦,特别是今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更是发人深思。

从某种角度来看,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确实给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但我们也可以从中能得到某些启示,这将有助于我们厘清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思路。

第一,我们必须对金融创新利弊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透过此次美国次债危机发现,金融创新中类似衍生产品的创新工具确实存在着事前不为人知的巨大杀伤力。

我们注意到,次级债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满足了美国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要求,尤其是有些中低收入者也希望通过房价的不断上涨进行博利。尽管美国承受了此次次贷危机的巨大压力,但美国也通过金融创新方式将次贷风险成功地向全球输出。因为,美国通过金融创新将次级债的收益与风险转嫁给全球资本市场投资者,次级债引发的投资风险自然要由全球资本市场来共同承担。

对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行为是应当充分肯定还是予以彻底否定?或许,我们难以做简单评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不能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所引起的诸多负面影响,放弃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决心或推迟我们的金融创新脚步。

第二,我国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不能脱离中国国情。

事实上,金融创新永远也离不开一国的经济、金融环境,如美国次级债就产生于“9·11”事件之后的那个特殊年代。因此,在金融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国情变化的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形成气候并逐步走向成熟。随着我国股票和基金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规范,以及普通老百姓对这个新兴市场认知的不断加深,传统的银行业务必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即便资本市场发展还很难从根本上颠覆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垄断地位,但将会动摇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过日子的基础。

二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和财富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二十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居民长期以来的金字塔型收入结构,正在被“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取而代之。从国际经验来看,伴随着这种橄榄型分配结构的形成,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队伍也将逐步壮大起来,此时不断满足投资者各不相同的投资风险偏好要求,既是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实现其业务转型、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是社会主流消费群体以及消费观念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受第三次“婴儿潮”的影响,与前代人相比,无论是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还是消费观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中,如何适应这样的一种新变化,同样是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既紧迫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三,尽管借鉴或引进是金融创新的有效途径,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从境外的金融创新工具。

从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不能迷信,更不可盲从所借鉴或引进的国际金融创新工具。

通过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银行的信贷违约及房贷的非流动性风险问题。但证券化不等于没有风险,将风险从银行内部转移到社会并不等于风险并不存在。此外,本次美国次债危机的爆发,对于当前我国到境外投资于金融创新工具也有积极意义。

但笔者认为,不管是实施QDII,还是借鉴ABS,如果我们不从国情出发,不时刻绷紧风险管理这根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管是自己进行直接投资,还是引导投资者进行境外投资,总有一天会遭遇“滑铁卢”。

第四,金融创新一定要有视野开阔和高瞻的战略眼光。

笔者认为,由美国次贷危机显示,金融创新工具能把本该属于本国的经营或投资风险,通过风险输出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因此,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进行金融创新,一定要坚持视野开阔和高瞻的战略眼光。

鉴于此,我们要特别突出地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把金融创新的目光投向国际资本市场。对此,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创造有利的创新环境,充分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能像欧美国家的金融机构那样,精心设计一套体系完整、应有尽有的创新操作工具,将那些蜂拥而至的巨额游资一起裹进风险投资之中;二是必须突破传统狭隘经营理念的束缚。对银行来说,在信贷资产的组合结构中,房屋抵押贷款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优质资产之一,而且还可以把其他金融理财产品延伸进中高端客户群体中。面对这样一个利益巨大的信贷资产,我国银行业难有动力将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也是目前我国房贷证券化起色不大、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兼得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才是创新战略应该锁定的目标;三是要把金融创新的目光指向混业经营。从国际经验及长远来看,混业经营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五,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更要坚持“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美国次贷危机给予我们的最深刻教训之一就是,金融创新不能违背了金融机构“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首先,金融创新的杠杆效应正在公开挑战金融机构“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房屋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会调动银行或次贷公司在重新获得现金流后扩大信贷规模的积极性,次贷不仅很快会被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并被分配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组合之中,而且对冲基金及其他高杠杆机构以其财务杠杆工具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与次级债有关的各种交易,最终会放大相关的投资和交易风险。此时,相当多的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了,金融创新的杠杆效应不仅远离了金融机构的“谨慎经营”原则,而且也把市场参与者完全隔离在“谨慎经营”的藩篱之外。

其次,金融机构贪婪的逐利性在经营风险被转移给社会后,必然会以牺牲谨慎原则作为扩大信贷规模的基本前提。一旦风险集中爆发,整个社会在为之震惊时,突然会想到要追溯原生信贷产品的发行质量及是否遵循了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但为时已晚。因此,问题是在无风险约束下的放贷行为与风险隐蔽的严重滞后之间,如何实现与谨慎经营原则的有效衔接,这是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再次,金融衍生产品从一开始就远离了“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典型的衍生产品价值依赖于原生资产价值的变化,但由于金融创新,衍生产品通过切分包装、评级定价及金融工程模型等方式被投资银行家们精心包装并推向资本市场后,其价格与投资价值往往会被高估,市场风险随时都有可能集中爆发。同时,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也被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美国次债危机给予我们的深刻教训是,在金融创新中必须很好地坚持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创新与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可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长期和棘手的现实问题

标签: 期货   交易   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