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道指期货 > 美国入侵伊拉克石油期货 美国霸占伊拉克石油

美国入侵伊拉克石油期货 美国霸占伊拉克石油

期货大神 道指期货 2023年09月07日

百度问问:为什么伊拉克侵占科威特造成了国际油价的上升

因为伊拉克是OPEC国家磨如,科威特也是,如果两个国家是一个整体的话,生产石油的配额会减少,供应减少,所以油价会上升.另外由于考虑纯激到这样的行为会瞎裤启受到西方国家的反对和制裁,也会减少了世界石油的供应量,油价将上涨,还有就是,当时美国威胁将发动战争,这也造成国际投机商的投机行为,推动了价格上升.

伊朗和美国真得打起来 会不会引发世界大战

会打,但不会世界大战,

看看引发世界大战的可能国家:

德国不行,其国内有美国驻军,周边有大量的面和心不和的中小国家,英国是美国的铁杆小兄弟,法国虽然只有中国的一个中等省大,但野心不小,可能不会唯德国马首是瞻,再者,德国出过西特勒,在道德层上使别人无法聚集在德国门下。俄罗斯不行,车臣问题已经让其心力交瘁,虽然核武器不少,但经济不能支撑其扩张需要,需要较长时间的修养生息才能崛起。印度不行,印度第一是贫穷落后,第二是关键,因为是佛教国家,国民思想没有任何扩张性,属于烂泥糊不上墙的角色,安分守己是其国特色,从近代史来看,印度人从来就没有什么攻击性,当年几千英军就让上亿印度人全部投降,就是独立还是非暴力,中印之战更证明了印度人的懦弱性,它不可能成为美国的对手。其它国家就不用提了,这里只剩下一个中国,没有其它国家可供美国选择的。

会打,

伊朗和美国如今的关系局面,不是伊朗造成的。而是美国造成的。在前苏联解体之后,和以往所有的霸权一样,美国把自己的目光盯在了中东,将中东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将中东改造为自己的地盘是美国霸权扩张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不单伊朗,所有的稍微有点骨气的中东国家都要遭殃。伊拉克是第一个。伊朗、叙利亚紧随其后。这是从地缘政治角度说的。

对美国而言,还有一个问题得提一提,那就是垂涎中东的石油,美国人的图谋是霸占全中东的石油。伊朗不是在对抗美国,伊朗是在捍卫自己的东西,就好比一个被抢劫的人和抢劫犯之间的斗争。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美国和伊朗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除非伊朗愿意将自己的主权和石油都交给美国人。不是伊朗的强硬态度招来美国的攻击,而是伊朗坐在了石油上,卡在了位置上。怀壁其罪。这个问题没有弄懂,谈伊朗和美国的关系走向,那是南辕北辙。

伊朗核问题是从属这个矛盾下双方斗争的一个战役。我要是伊朗总统,我也要加快发展核武器,只有核武器才能使自己免遭侵略。虽然伊朗的伍瞎启核武器未必能扔到美国甚至以色列去,但它可以在美国人登上伊朗的土地的时候引爆,让美国大兵去见上帝。美国人怕这个。

美国人心很大,但结果必然是命比纸薄。一个小小的伊拉克,美国人打了10多年才搞倒。要吃下伊朗,没那么容易。我欢迎美国人到处放枪,自己把自己搞死。美国人是邪恶的。

伊朗的另一种“核武器”

据报道,伊朗石油期货交易所将在本月20日开张,这可能是比伊朗的核问题更让美国紧张的新情腔如况。其实,伊朗石油期货交易所开张很正常,没什么特别的,让美国紧张的只是这个交易所将不使用美元结算,而使用欧元结算。

伊朗的石油交易如果采用欧元作为结算标准货币,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将大于以往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封锁和禁运。伊朗石油期货交易对美国这么大影响力,是由美国自身的经济特质决定的。神盯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以美元为主的国际金融体系,让美国可以靠发行高能货币(不用付利息的货币)来大量占用国际资源。美国靠印刷纸币就能够完成对别国的投资,连年的贸易赤字也靠印刷美元来支付,就连张牙舞爪的军队也靠美元来支持。也就是说美国用带着符号的纸,换取了许多所需要的物资。美元体制,是美国霸权的重要支柱之一。

大量的作为国际流通货币的美元在世界各处流通,实质就是美国的欠债。美国现在有八万亿美元的国债,加上其他债务,现在每个美国人平均欠债是35000美元。如此高额债务,要是换了一般的国家,必然将导致信用的崩溃,但这一情况在美国却一直没有发生。这是由于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是美元,大家都必须储备美元来防备紧急状态时的支付需要,美国就没有兑换美元的压力。

因此,美国一直都不惜血本地维护美元地位,甚至发动战争。在卡扎菲说不使用美元而使用马克时,美国就马上对利比亚进行猛烈轰炸;在伊拉克的萨达姆说要停止使用美元并促使欧佩克用欧元结算时,美国就马上发动战争推翻了萨达姆;在欧元诞生时,美国为了减少欧元的影响力,连续轰炸了南联盟两个多月。

如果伊朗的石油期货交易所正常营业,并顺利完成用欧元结算,这可能将带动委内瑞拉、苏丹、俄罗斯等也把他们的石油贸易结算货币朝着欧元转化,而现在美国的经济状况和美元的贬值趋势会促使其他一些产油国也朝着这个方向转化,因为欧元没有那么大的风险,不太容易贬值。这就可能启动美元霸权倒塌的多米诺骨牌。

现在的美国也明白伊朗这个期货交易所会给美国造成麻烦,可是美国阻止的办法不多。攻打伊朗的时机明显不成熟,通过国际制裁来限制交易也有困难,因为石油是大家都需要的稀缺产品,主要的大国都不会支持美国的制裁,而且因为对伊朗的惩罚和限制行动会造成油价的大幅上涨,对美国的经济也不利。

难怪俄罗斯的评论家说,这个期货交易所将是伊朗的另一种“核武器”。本报特约评论员辛一山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

伊朗总统内贾德正式穿军装伊百万民兵纳入现役

【作者:邱永峥】

国际原子能机构全体成员会议并未能缓和骤然紧张的伊朗核问题。相反,这一问题正在日趋恶化。国际社会担心,伊朗和欧美已经步入类似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的恶性发展轨道。

英国首相布莱尔再次喊打

3月7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在议会发表讲话时,突然以罕见的强硬口气说:“尽管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还没有列入议程,但我从来没有说过不考虑!”布莱尔还告诉议员们说,英国公众现在越来越支持政府对伊朗核问题采取行动:“公众现在的态度是,政府打算怎么做,而不是像伊拉克战争前那样,要我们保证不要怎么做。”

布莱尔首相还特别警告伊朗说,不要以为国际社会现在忙于伊拉克事务,就等于是默许它可以研发核武器。如果伊朗持这种态度的话,那么它就会犯“大错”。布莱尔表示:“中东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关系到全球的安全与稳定。”

美国支持动武人数增至80%

无独有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汤姆·凯西7日也同样强硬地表示:“我没听说一天前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全体成员会议提出任何可行的建议,或者具体的想法,因此应该把伊朗核问题及时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凯西同时还断然否决了俄罗斯外交官提出的处理伊朗核问题的新建议。根据俄方提议,国际原子能机构应该允许伊朗在本国运行小型的浓缩铀项目。凯西得意地用了个比喻:“这是不可能的,就好比妇女怀孕就是怀孕,而不可能是半怀孕!”

美英两国的主流媒体也开足马力搜罗伊朗的各种“罪状”,令两国的民众看了之后颇感“触目惊心”。

英国路透社7日抛出一篇重磅报道称,伊朗军方秘密制定代号为“111项目”的绝密导弹计划,那就是给射程为2000千米的“流星-3”远程导弹安装核弹头。美国官员私下向媒体透露说,一旦“111项目”成功完成,不但以色列全境、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所有军事基地,甚至连德国境内的美军基地都将处于伊朗核导弹的直接威胁之下。

德国联邦情报局的多名官员向路透社证实,伊朗正在尽全力秘密研发导弹,为此,联邦情报局向“一切有可能与伊朗发生贸易关系”的德国公司发了一份“预警信”,要他们警惕伊朗特工“寻求导弹技术的努力”;一名伊朗流亡人士也透露说,伊朗政府正在“开足马力”生产“流星-3”导弹,其年产量从去年的15至20枚增加到现在的90枚。

美国广播公司6日抛出了另一篇惊人的报道,声称伊拉克境内的美军为什么被“路边炸弹”炸得那么惨,就因为从去年10月起,这些路边炸弹全是“伊朗制造”,它们的威力足以炸开美军最新的防弹装置!驻伊美军情报部门的一名官员说:“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能证明这些路边炸弹是伊朗制造的。伊朗政府制造了这些炸弹,然后偷偷地运过边境,交给反美武装来杀死美军官兵。”

华盛顿和伦敦的媒体与政治分析机构认为,美英主流媒体近日的表现“非常令人担忧”,所有的报道“似乎让人想起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前夕”,当时美英主流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伊拉克如何拥有远程武器,如何拥有核生化武器,从而改变公众对伊拉克政权的看法,获得民众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

事实上,以美国有线新闻网的调查为例,在美国媒体加强了对伊朗负面报道之后,支持政府对伊朗强硬甚至动武的人已经增长到80%,成功地培植了反伊的舆论气氛。

伊朗总统内贾德开始服现役

面对重压的伊朗没有丝毫松动的迹象,反而开始高调提升战备。

3月7日,伊朗总统内贾德签署了法令,让100万志愿者组成的民兵武装立即纳入正规军和武装警察编制内。根据这一法令,其中40万名最训练有素的民兵直接转现役进入地区或者当地的驻军。

最鲜为人知的是,伊朗总统内贾德居然也是一个民兵,这次转正后,他将是伊朗革命卫队“耶路撒冷旅”的一名军官!这还可能是伊朗政府进行前期战备的第一阶段。据外国情报机构分析,如果伊朗政府充分动员的话,那么还有900万预备役和民兵可以动员!

伊朗革命卫队和常规武装力量从2月起转入“强化战备训练”。这意味着伊朗最精锐的武装部队和常规部队所有的官兵开始“减少休假”,或者“中止休假”,参谋部与指挥所演习每个月至少三次,以模拟“作战指令与指挥程序的通畅”,部队班排一级史无前例地进行密集的实弹演练。

在一份伊朗武装部队的“密训手册”中,特别强调官兵的“单兵独自作战”,据说这是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基于对伊拉克战争的观察与总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金律”是:避免与美军进行集团作战,避免两伊战争时使用的人海战术,将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地面游击战上,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兵民结合的人民战争上。

伊朗还开始全面清除“美国间谍”。据法新社报道,伊朗逮捕了一名间谍,据称这名间谍在过去的10年里向美国提供了伊朗机密核情报。

介绍下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

世界石油综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汇石油标价权,并将其击沉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

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

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

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

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根据info.news.hc360 2004-06-1整理

石油资源的分布与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

石油资源和水资源在国计民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

石油、天然气等是重要的能源资源。

在现代文明社会,如果没有了能源,一切现代物质文明也将随之消失。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面临经济发展与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世界石油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不平衡的,许多国际矛盾和冲突由此引发。

从石油资源来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分布为,中东地区探明储量995.8亿吨,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57.4%。

主要集中在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塔尔和叙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储量达849.3亿吨。

该地区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4%。

北面地区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297.6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储量为245亿吨,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

在前苏联地区,独联体国家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106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6.11%,其石油产量为4.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4.5%。

其中俄罗斯石油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

此外,亚太地区探明石油储量52.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非洲地区为11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6.6%;南美地区探明石油储量134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7.7%。

(参见://info.news.hc360 2004年6月2日。

)世界石油地区消费量与石油资源拥有量存在严重失衡现象,而石油资源在国家发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因此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

如北美、西欧、亚太三个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不超过世界总量的22%,而其石油消费却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近80%,于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说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东;欧盟70%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除了从中东进口石油外,欧盟借助非洲许多国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优势”,在非洲石油开发中已领先一步。

西方大国对石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和争端和不断加剧,资源战略成为大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增强危机处理能力,经历过石油危机的西方大国先后立法、以确保石油的战略储备。

如美国制定的《能源政策与保护法》,日本有《石油储备法》、德国有《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法国制定的《关于工业石油储备库存结构的58-1106号法》,都明确规定了储备目标和规模。

***储备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9天、117天和96点的石油消费。

中国正加快战略石油储备的立法工作,力争在几年之后中国的石油储备能够达到180天的安全消费量。

石油与国际政治

从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的现实可以看到,石油资源和水资源是国家间发生战争和冲突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谋求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之一。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非洲一些国家的内战、日本阻挠中俄“安大线”石油管道项目,以及涉及中国***的南沙群岛问题等,其背后都存在着深刻的资源因素。

过去半个世纪中,仅仅由水引发的冲突就达到500多起,其中20余起演变为武装冲突。

随着石油和水资源的日益紧缺,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将更加突出,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全球能源争夺战也将愈演愈烈。

国际石油市场新动态

(环球时报2004年12月29日第915期)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

2004年,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

今年1月初,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居然达到了每桶55.67美元,涨幅达73%!

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3百分点。

高油价给消费者带来了影响,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减其他开支。

油价持续上扬还使得企业成本上升,盈利空间缩小,尤其是航空、汽车等领域的企业,日子更加难过。

在居高不下的有油价面前,尽管亚洲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减缓,但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已显而易见,亚洲经济潜伏着滞胀的危险。

●尤科斯公司解体

2004年7月,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税款按进入司法程序。

迄今为止,俄税务部门要求尤科斯公司偿还的税款已超过了275亿美元,该公司目前只偿还了39亿美元。

由于事关国际石油市场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决尤科斯的巨额债务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是2月19日喜,鲜为人知的神秘买家贝加尔金融集团以2,607.5亿卢布(约合93亿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

之后仅3天,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就被证实为尤甘斯克的真正买家。

俄专家认为,由于尤科斯公司解体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国有化,俄罗斯***重新恢复了因苏联解体和国有企业民营化而丧失的对石油天然气领域的管理能力。

世界石油市场现状综合分析

从石油资源的供求分布来看,“不平衡”一词可点破其中的根本特征。

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才从根本上导致了国际上各种因石油问题而产生的纠纷甚至是战争。

因石油问题而引起的战争和地区纷争愈来愈多,如美国借口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对伊发动军事行动,就是一个明证。

由地区纷争与战争引起油价波动的幅度不断变大。

历史上曾于2004年10月22日达到油价(轻质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石油资源不断走向枯竭,几十年后,使用石油将成为历史。

今后国际石油市场将充满更多的变数。

参考资料:《当代经济与政治》华文出版社《环球时报》2004年若干期

近代美国的五次危机及措施

近代美国的五次危机,包括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1973—1975年石油危机、 1987年美国股灾、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面对危机,美国政府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经济、挽救国家。

(一)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美国经济“大萧条”起始于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突然崩盘,10月29日被抛售的股票就达1638万股,当月美国股市市值便有260亿美元化为乌有,损失比“二战”协约国所欠美国的战债还多5倍。3年间,美国股市暴跌85%,失业率高企,平均为18.8%。期间,美国GDP呈下降趋势,从1929年的3147亿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2394亿美元,5年间下降了24%。消费价格指数也一直呈下降趋势,1933年的GPI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24.6%。

面对经济大萧条,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后,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一是罗斯福的新政从整顿金融入手,加强金融立法。在被称为“百日新政”期间制订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就占了1/3。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二是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罗斯福政府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救济工作。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二)1973—1975年石油危机

在美国,石油危机从1973年12月毕晌亏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5.7%,工业生产下降1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23.6%,企业设备投资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业和银行倒闭均创下“二战”后的历史纪录;失业率高达9.1%,失业人数达825万;道琼斯指数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达41.9%。与危机相伴的则是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1974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1%。

面对石油危机,美国政府一是大幅度地修改了国内石油政策,大大加强了对石油资源、生产、供应、销售和市场的控制,加强对外国石油公司的管理和限制;二是国际上,美国谨碰倡议召开石油消费国会议,决定成立成立国际能源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其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或称战略石油储备;协调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断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调配问题。

(三)1987年美国股灾

1987年10月19日,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指出下跌508点,跌幅为22.6%,当日全国损失5000亿美元。这一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市值在那一天损失5600亿美元,是1929年“大萧条”时跌去市值总额的两倍。

美国政府为抵抗“泡沫”崩溃的洪流,刺激经济增长,一是开始实施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扩张财政政策,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刺激经济增长。二是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大幅降低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使大量资金流入美国。

(四)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

2000年3月中旬,以技术股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遭遇重挫,指出不断下滑,网络“泡沫”危机全面爆发。当年9月21日,纳指迅速跌至1088点,创下3年来的最低纪录,与2000年3月10日的历史高峰相比,跌幅高达78.8%,重新回到了1998年的水平。 2000年1月以来,美国已有100多家网络公司宣告倒闭,造成近万余人失业。就像倾倒的“多米诺骨手神牌”一样,从2001年到2002年,互联网业的危机很快波及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电信制造业和运营业。许多通信企业股票下跌,盈利状况恶化,纷纷宣布裁员,整个信息通信产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成为重灾区。

为了避免网络“泡沫”危机拖累美国经济,美财政当局和美联储当时采取了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制造业、房地产为龙头的产业很快重新带起经济这匹“马车”。所以,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并未受到太大冲击,振荡下跌之后较快恢复了生机,2003年年初开始触底回升,2004年年初已恢复到之前的繁荣。

(五)美国次贷危机

2007年2月13日,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标志着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开始。4月4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4月24日,美国3月份成屋销量下降8.4%。由此,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开始全面爆发。截至2008年年初,美国次贷市场规模大约8500亿美元。

针对次贷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美联储2008年初推出一项预防高风险抵押贷款新规定的提案,也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所采取的最全面的补救措施。二是采取降息政策;三是采取两项新的增加流动性措施,即定期招标工具,并决定开始一系列定期回购交;四是美联储联合其它四大央行宣布继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租金,缓解全球货币市场压力;五是对银行资本实行更严格的监管;六是加强国际合作,应对金融市场动荡。

标签: 美国   美元   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