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过期货币 民国过期货币有哪些
民国时期货币有哪几种
民国时期货币有纸币、铜元、银元三种。
北洋政府时期,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
《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基卖"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发行法币,1948年发行金圆券。民国时期币制复杂,各省份、军阀、割据政权都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扩展资料:
一、法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无法持续,且国内的货币发行杂乱不堪。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岁裂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法币急剧贬值,从而彻底崩溃。
二、金圆券
由于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0.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胀搏雀逗速度比法币还快,10个月上涨170万倍,各地纷纷拒用。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政府于是使用银本位币制,发行银元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货币
民国后期货币贬值到底有多严重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一个国家每年发行的货币总量要根据实际的经济情况,然后根据一定的计算方式得出一个数字。如果发行得少了,就会通货紧缩,造成货币升值,而发行得多碧拿了,就会造成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而很多国家为了缓解财政赤字问题,会大量增发货币,这样一来固然能填补财政的亏空,但也会带来全国范围的通货膨胀,让所有人手中的钱越来越不值钱,让许多有钱人一夜之间变成穷光蛋。
在历史上,很多朝代或者政权末期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拿民/国时期来说,民/国末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货币贬值最严重的时代之一。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币制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最初发行法币,目的是防止白银外流,将银元收归国有,是一件好事。
然而想法虽好,但也要能按照想法执行才行,随着战争的爆发,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愈发吃紧,于是决定大量增发法币,在整个抗战期间,法币的发行总额达到5569亿,增长了接近400倍。
如果这段时间的经济增长也有几百倍的话,那当然不成为他,但因为战争原因,这几年的经济增长几乎陷入了停滞,这样一来,法币已经开始大幅贬值了。
然而在战后重建时,笑慧歼南京国/民/政/府又开始昏招迭出,最终导致法币彻底陷入崩溃。最开始,规定,法币与沦陷区汪伪发行的中储券的兑换比例为1∶200,并且规定沦陷区人民每人只能兑换5万法币。这种政策可以说是完全违背经济规律的,一时间,无数的法币都汇集到上海,展开大抢购,供不应求的结果,就是物价飞涨,法币一夜之间沦碰冲为废纸。
眼看法币陷入崩溃,于是国/民/政/府开始试图挽救,决定采用抛售黄金的方式来回收法币,在一年时间内,用库存流程的黄金回收了接近1万亿法币。其实这样确实能够缓解法币贬值的情况,然而在同一段时间内,它们却又新发行了3万亿元,超过了回收总额的3倍。
在这种情况下,法币终于在贬值的深渊一去不返,据统计,从法币发行开始到1949年,因为法币贬值的影响,上海的物价上涨了490万倍。生动点讲,就相当于490万块钱在十多年时间内变成了1块钱。
后来,眼见法币已经救不回来了,于是国/民/政/府又开始发行金圆券,并规定法币可以按照300万:1的比例兑换成金圆券。然而金圆券很快就重蹈覆辙,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贬值幅度就达到了170万倍。民国时期用的什么货币
中华民国货币指代中国于民国时期流通的一系列纸币、银元等货币,货币李神发行时间为芦扰虚1912年-1949年。1914年北洋政府推出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货币;1935年,国民政府开始发行法币。期间各个陪燃省份、军阀,割据政权也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袁大头
法币
民国到新中国货币怎么处理的
回收然后发通用货币。
新中国的成立。开始废除通宝制,以纸币为主流货币,配合小面额的铜币及其他材质的硬币流通至今。为现代人的生活发展做着伟大的贡献。
一提塌咐禅起民国时期使用的货币,大部分人第一时间脑子里就闪现出了袁大头的模样,自从1914年袁世凯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国币条例》之后,袁大头就渐渐成为了民国主流货币。不过,由于大部分涉及民国的影视作品大都仅使用袁大头作为剧团尘中货币。因此也给观众们留下了“民国只有袁大头”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在袁世凯铸币时,我国还流通着上百种货币,不仅有我国铸造发行的龙币,还有大量的外币。
拓展资料
1、袁大头,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正是由于这种混乱的币值,民国政府才不得不赶制袁大头,整治货币市场。即使袁大头在货币市场中表现优良,再加上政府的背后努力,但以民国政府简辩的控制力,让袁大头成为主流货币已经是超常发挥了。而彻底扫清其余货币实在是力有不逮。这也就意味着在民国历史上除了袁大头之外的货币始终处于一个被学界和大众所忽视的状态。况且,民初的物价,一位长工一年到头的工资,也不过一二银元,并不是所有人都用得起银元。
2、清末制铜清末国际铜价一路走高,而甲午战争之后日军又掠夺走了大量的金银制钱,这就导致了我国在清朝末年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全国性的钱荒,老百姓手中都无钱可用了。为了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清政府被迫允许各省政府铸造银币,截止光绪二十五年,已经陆陆续续有二十五省开始了银币铸造工作。但由于这批银币币值过大且成色不足,在流通中频频出现滞销贬值的情况。因此,这批银元不仅没能补救钱荒,甚至还有所加重。而这批银元在当时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制钱”。是清政府的官方法定货币。在这种情况下,广东当局心生一计,率先试铸铜元,结果得到了商民一致好评。慈禧眼见此景,便下令大力推广铜元,以此来补救钱荒。“沿江沿海各督抚筹款仿办,即就各该省搭铸通行——《光绪朝上谕档》”因此,此后各个地方政府只要遇到金融问题,就要开铸铜元,譬如天津金融恐慌时,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就选择了开铸铜元,“谓此由钱荒所致,于是始铸铜元以救之”。除此之外,江苏、湖北、浙江、江西等省也先后开铸铜元。
3、按规定成分称重配料,熔解浇铸成版状铜料。将轧好的铜条经冲饼机加工制成坯饼开铸铜元,不仅仅是为了补救钱荒,更重要的是此事本就有利可图,以往政府铸钱多是亏钱,其利润里仅有10%左右,但铸造铜元的利润率则高达30-50%。在这种情况下,铜元很快就遍地开花,有人笑称这一时期是“铜元局全盛日”。但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梁启超就写了《各省滥铸铜元小史》一文来反对各省大规模铸造铜元的行为。但正如梁启超所担忧的那样,大量发行铜元的城市出现了“铜元危机”,铜元贬值、流通壅滞,随后各省开始抵制外省铜元、州县官府也折收或者干脆拒收铜元,严重的阻碍了铜元作为货币的正常流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清政府相继出台了《整顿圜法酌定章程十条》、《统一铜元办法八条》的条例,试图解决铜元危机。这两个条例的主要内容是对铜币的铸造量作出限制,并且规定官府不得拒收铜币。如此行为,其实对铜币危机的解决并无决定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