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培训教材 期货从业资格考试的教材有哪些
期货投资分析考试科目有什么版本教材
期货投资分析考试科目参考教材为《期货及衍生品分析与应用(第四版)》。教材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可直接联系出版社订购也可通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京东、当当、微店等渠道购买教材。
《期货及衍生品分析与应用》新版变化及内容:
注重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各类衍生品定价理论和统计分析。
详解案例——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将理论引入实践。
满足需求——注重阐述各类期货及衍生品的应用,既包括实体企业如何利用期货及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又包括金融机构如何立足物则自身业务特征答隐使用期货及衍生品进行产品设计创新,最大限度满足机构自身的以及客户的个性化的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需求。
本书共分十章,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和指标,期货及衍生品的定价,统计与计量分析,商品期货及衍生品、估值期货及衍生品、国债期货及衍生品、外汇期货及衍生品的分析与应用,以及场外衍生品、结构化产品的相关知识和衍生品业务的风险管罩举棚理。
免费领取期货从业资格学习资料、知识地图:https://wangxiao.xisaiwang.com/qh/xxzl/n238.html?fcode=h1000026
期货从业资格考试的教材有哪些
期货从业资格考试的教材如下:
考试大纲详见附件“2019年‘期货基础知识’考试大纲”、“2019年‘期货法律法规’仔庆考试大纲”、“2019年‘期货投资分析’考试大纲”。“期货基础知识”、“期货法律法规”及“期货投资分析”参考教材及购买办法详见“2019年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定购办法”。具体事宜可登录中国期货业协会网站“资格考试/考试资料”查询。
其他事项及说明:
1.“期货基础知识”和“期货法律法规”科目单科考试成绩在当年及以后两个年度内有效,两科考试成绩均合格者方可取得“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猛哗试成绩合格证”。考试成绩合格证长期有效,可登录中国期货业协会网站“资格考试/成绩查询”栏目中查询并打印。
2.通过“期货投资分析”科目考试的,取得“期货投资分析考试合格证”,念知握合格证长期有效。符合协会规定的相关条件的,可以申请期货投资咨询资格。
求期货从业资格考试用的教材的电子版
建议去沪枝码江网校去下载需要的。
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期货从业准入性质的入门考试,是全国性的执业资格考试。考试受中国证监会监督指导,由中国期货业协会主办,考务工作由ATA公司具体承办。
根据《期货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修订)和《中国期货业协会章程》的有关规定,现就《期货从业资人员格证书》(以下简称“从业证书”)申请的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申请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年满18周岁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具有高中(含高中、中专)以上学历;
(四)最近三年无违法犯罪记录;
(五伏猜)已参加全国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两门成绩均合格且成绩在有效期内。
二、申请从业证书应提供下列材料:
(一)从协会网站申请打印生成的申请书;
(二)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三)学历证书复印件;
(四)有关机构出具的最近三年无违法犯罪记录的证明(限当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或本人所在单位出具);
(五)本人近期正面免冠1寸彩照2张,照片背面须写明身份证号码及姓名。
(六)汇款收据复印件。
“期货基础知识”及“期货法律法规”所用教材分别为《期货市场教程》(中国期货业协会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和《期货法律法规汇编》。两教材具体说明及购买办法见中国期货业协会网站“资格考试”栏目。每年,中国期货业协会根据市场发展状况,组织有关专家对教材进缺搭型行修订。
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教材有哪些
教材:
《期货及衍生品基础(修订版)》、《期货法律法规汇编(第九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发售,除直接联系出版社外,还可通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网络渠道购买教材。
期货,英文名是Futures,与现货完全不同,现货是实实在在可以交易的货(商品),期货主要不是货,而是以某种大众产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为标的标准化可交易合约。因此,这个标的物可以是某种商品(例如黄金、原油、农产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
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早在古希腊亩慎和古罗马时期,就出现过中央交易场所、大宗易货交易,以及带有期货贸易性质的交易活动。最初的期货交羡睁易是从现货远期迅派敬交易发展而来。第一家现代意义的期货交易所1848年成立于美国芝加哥,该所在1865年确立了标准合约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现代期货交易所应运而生。
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是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随着国家取消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放开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市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和现货价格的不公开以及失真现象、农业生产的忽上忽下和粮食企业缺乏保值机制等问题引起了领导和学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