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前期货币 南宋出现的货币
宋朝时期的货币价值和物价怎么样
两宋独特的货币思想的产生及演变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特殊的外部环境即辽西夏金与宋的战争使两宋的货币思想及其演变有别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货币思想,使得军事战争在两宋货币思想的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宋代经济的繁荣铸钱业、城市和商业的发展、造纸业和印刷业技术的提高、货币制度的多变性是导致货币思想演变的决定性因素,而宋代开放、自由、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使得两宋的货币思想较前代更为丰富。
一、“钱荒”问题认识的演变两宋时期钱荒问题一直存在,尽管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货币的发行量都较唐朝时期有了大量增加,但是仍无法满足对于货币的需要,对于当时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钱荒问题,北宋和南宋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但是两个时期认识存在着差掘察异。
从北宋到南宋关于“钱荒”问题的原因认识大致经历了私铸与钱币外流到青苗法、免疫法的实施到自然规律以及钱币的贮藏再到铜钱被纸币驱逐的过程,明显地呈现出随着官方政策和货币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对于“钱荒”的原因也呈现出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且越来越从钱币自身价值出发来分析的演变过程。
1.私铸与钱币外流
李觏是最早提出钱荒问题的,他提出两点关于钱荒的原因:一是国家和民间很少有把铜钱贮乎埋藏起来的现象,而旧的铜钱没有上收,新的铜钱又不断发行,但是流通中的铜钱却越来越少的原因是有奸人销毁铜钱来铸造含铜量较少的恶钱以及铜器铜像,使市场上流通的较多的是私铸的恶钱,恶钱的流通使用破坏了市场正常的交易流通秩序,造成了混乱;二是辽、西夏、金均使用宋朝的铜钱,铜钱向他国的流动也造成了钱荒。
对于解决钱荒问题,李觏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收兑恶钱,政府规定一定的期限,民间限期上交恶钱,并且政府偿还上交恶钱的人一定的铜价,对于超过期限没有上交的人处以重刑,这样考虑到了收交恶钱可能给民间造成的损失,执行起来更加容易;二是销毁寺观中的铜像,然后将销毁的铜材用于铸造新的铜钱。对于铜钱向宋朝以外国家的流出问题李觏没有提出具体的应对方法。
2.青苗法、免疫法的实施
张方平对于造成钱荒问题的原因上也提出了看法:他认为王安石变法判顷茄当中的青苗法、免疫法加大了对货币的需求量,对钱荒问题负有一定的责任。张方平认为熙宁七年政府取消钱禁,造成钱币的外流和私铸恶钱的现象更加严重,也是造成钱荒问题的主要原因。对于解决钱荒问题,张方平提出恢复铜禁并且禁止私人铸造钱币,由国家垄断货币的发行。沈括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参与者从客观角度分析了造成钱荒问题的八条原因:其中又根据可以补救和不可补救分为两类原因。
可以补救的原因包括:一是与张方平的观点一致,开放铜禁加剧了钱荒,如果不施行铜禁那么国家的钱币将会消耗殆尽。他说:现在不再施行铜禁政策,那么将铜钱熔铸成铜器便可以获利十倍,这样只要铜钱存在便会被熔铸成铜器。我认为不施行铜禁的政策,以后铜钱就没有了。
二是国家钞法变化无常,盐钞的信用值降低,民间减少盐钞的贮藏,反而贮藏更多的钱币。他认为国家应当提高盐钞的信用,保持稳定的盐钞与铜钱的兑换比例,采取这样的措施后钱币就自发流通到市场上了。在这里,沈括把盐钞当作钱币的替代品,发挥着与钱币相同的职能,盐钞信用得稳定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减缓钱荒问题。
三是在钱币币材上,主要由铜钱来充当货币,单一的币材来源对钱荒问题也有影响,他主张扩大金银作为货币的使用范围来减轻铜钱的压力。四是在钱币的流通上钱币较多的被人们贮藏起来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市场上流通的钱币量少以及流通的速度慢也会造成流通中货币量不足,为此他主张鼓励民间将贮藏的货币投入到市场上流通。
五是与前人相似的观点认为铜钱外流加剧了钱荒。他分析一方面当时有人提出河北由官方卖盐,这会导致盐价上涨,宋朝境内盐价上涨,则他国的低价盐就会流入宋朝市场结果是民间倾向于买他国的低价盐,最终铜钱流向他国;另一方面与他国的牛羊贸易同理也造成了铜钱外流向他国。
不可补救的原因包括:一是自然规律人口增加对钱币的需求量自然增加,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二是钱币在流通使用过程中的自然磨损会使钱币的价值量降低或者无法使用退出流通市场。这两点原因都是无可避免的。另外,钱币在地区之间不平衡问题也反应出来,当时黄河、湟水一带,每年都会运去铜钱数十万缗,并且洮、岷地区每年铸造铁钱四十万缗,大量钱币积贮于该地区造成了该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因此,他主张该地区用铁钱来与羌人贸易外泄铁钱,对于每年运去的铜钱用券钞代替。
3.纸币驱逐铜币
南宋时期钱荒问题同样严重,大多数人的观点与北宋时期造成钱荒的原因并无二致,叶适虽然也认同上述看法,但他提出了南宋时期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纸币的发行流通驱逐铜钱,也是造成钱荒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他的解释是纸币具有轻便的特点更利于携带交换,而铜钱重不利于交换携带。
此外从纸币和铜钱的内在价值来看,纸币比铜钱价值低千倍,所以纸币必然驱逐铜钱,铜钱退出市场流通被民间贮藏,愈来愈多的没有准备金的纸币在市场上流通,必然引发许多问题。叶适关于纸币驱逐铜钱的解释类似于格雷欣法则,从纸币驱逐铜钱角度来分析钱荒的原因具有独到的见解。
二、货币、商品与物价之间关系认识的演变从北宋到南宋,关于货币数量、商品数量与物价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货币数量导致物价变化到由商品数量导致物价变化的过程,虽然存在着分析物价变化的原因不同,但都呈现出从当时的商品交换的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以及前期思想家的分析得到相应结论的特点。
1.货币数量导致物价变化
李觏总结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为:钱币数量多了就会贬值,钱币贬值则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钱币数量少了就会升值,钱币升值则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商品的价格上涨就会使商品短缺,商品价格下跌就会使商品积滞销售不出去,不管是商品价格上涨还是下跌利益和不良影响都由人民来承担。
如果从国家社稷角度来看,莫过于钱币多了比较好,因为国家的用度是一定的,钱币少了满足不了日常用度需要。他认为流通中钱币数量的多少造成了商品物价的高低,而商品物价的高低又影响了商品的销售情况导致物阙或货滞,物阙或货滞造成的结果由人民来承担。另外他又提出国家的钱币数量越多越好,似乎又与前面的论述相矛盾。
2.商品数量导致物价变化
叶适认为国家的富强在于商品数量多,商品数量多了物价就会下降,物价下降相较之下钱币的购买力会提高,钱币购买力提高就能够衡量商品的价值,商品交易会正常进行。而现在钱币的购买力很低的原因是商品数量太少。
叶适分析商品、货币与物价的关系是从商品出发,商品数量变化导致物价变化,物价变化又会影响货币购买力,而北宋的李觏则是从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数量的变动会导致物价相应发生变动,物价变动则可以导致商品数量的变动。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导致分析的结果也大为不同。
三、货币职能认识的演变从北宋到南宋关于货币职能认识的变化经历了从带有名目主义色彩的价值尺度职能到带有金属主义色彩的价值尺度职能的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对于货币职能增加了新的种类,但仍然否定货币的贮藏职能。虽然对于货币价值尺度职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是都呈现出为评价货币的目的以此来肯定或否定货币的流通的特点。而对于宋货币流出宋境内在境外其他诸国流通,两宋的统治者则都持反对的观点,由此使得铜钱没有充分发挥世界货币职能。
1.带有名目主义色彩的价值尺度职能
北宋的周行己认为钱币是没有价值的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因为商品才有了价值;钱币是没有价值高低的,因为商品才有了价值高低,钱币的价值都是相对于商品的价值来说的,是纯粹的名目主义的价值尺度。南宋的辛弃疾提到:世人都认为铜钱是价值高的纸币是价值低的。
但是不知道不管是铜钱还是纸币寒冷的时候都不能当衣服穿,饥饿的时候也不能当食物来吃,铜钱和纸币其实是一样的。辛弃疾是从铜钱和纸币的作用角度认为铜钱和纸币都是没有价值的东西,也是名目主义的观点。但是他的名目主义观点是为肯定纸币流通作用服务的,出发点与周行己有所不同。
2.带有金属主义色彩的价值尺度职能
南宋的叶适关于货币职能既关注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又关注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不过他所提到的价值尺度职能为金属主义的价值尺度,但他却忽略了货币充当贮藏手段职能。他说:钱币无需储藏起来,只有流通流转才能体现它的价值;钱币之所以受到所有人的尊崇,是因为它能衡量万物的价值,能促进商品的交换。
他认为钱币储藏起来没有任何功能,只有钱币流通才能发挥其作用,钱币之所以得到人们的重视,是因为它能衡量商品的价值,能带动商品的流通。这里他肯定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而否定了贮藏手段职能。
他认为钱币有自身的价值,也有价值高低之分,是金属主义的观点,与名目主义认为钱币只是价值符号自身没有价值高低之分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3.充当世界货币职能
两宋时期统治者已经意识到铜钱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但由于当时严重的“钱荒”问题,他们都采取了严禁铜钱外流的政策,使得铜钱的世界货币职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立国之初就颁布了禁止铜钱外流的刑法,规定“五贯以下者,抵罪有差;五贯以上,其罪死”,后来又修订了惩处携铜钱出境者的刑法,规定“以铜钱出外界,一贯以上,为首者死”。
为使官员贯彻实施钱禁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激励官吏的政策。在防止铜钱从陆路外流的措施里,北宋官方禁止铜钱从西部外流,关注和竭力禁止铜钱通过河北流向辽朝境内。
南宋官方禁止铜钱外流的重点在淮南,在江淮地区设钱禁多所,铸造铁钱,努力将淮南变成铁钱区。在防止铜钱从海路外流的措施里,由于北宋外流没有南宋严重,所以南宋的措施比较多,专门修订了禁止以铜钱同蕃商贸易和禁止铜钱下海的刑法;为防止铜钱从海上外流,同样对有关官员做了一系列规定;禁止各种官僚机构搬铜钱下海船。尽管两宋官方都采取了严厉的铜钱外流政策,但铜钱仍然通过官方赏赐、民间走私等途径大量流入境外。
总结铜钱的外流促进了两宋与境外诸国的贸易,成为宋与境外诸国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有力地带动了境外诸国货币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宋与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一国货币充当了世界货币,不仅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促进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于两国来说是双赢的。
北宋后期最方便使用的货币是
北宋时期,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使用不孙雀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枯碰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与金属则败早货币相比,纸币携带方便.会子是南宋时的纸币.
故选C.
宋朝有多少种钱币
有圆孔钱(铜钱)、交子两种钱币。
相关介绍: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宋、金纸币名称之一。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不便。于是,渣岁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名为交子,代替铁钱流通。
中国古代钱币还经常以皇帝年号来命名,亦称“年号钱”。年号钱成为定制自宋代开始。宋代年号更改频繁,铸的年号钱也特别多。元以后,历代所铸的钱,基本上都是以年号命名的。
扩展资料
相如脊睁关背景:
交子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野大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
宋元时期的货币是什么样的
皇宋通宝,钱文为九叠篆书,写在直径2.4厘米的小平钱上,文字清晰,铸造技术精湛。“皇宋通宝”钱是宋仁宗赵祯宝元年(1038年)始铸的非年号钱。因铸造时间长,传世较多,钱文分真书和篆书两种;但以九叠篆为钱文的皇宋钱,传世和出土均极罕见。九叠篆书体,主要用于宋元时期的印章,纸币上也常见,用于铜钱钱文的只有“皇家通宝”,是历代钱币中绝无仅有的一例。竖闷一般认为宋皇通宝九叠篆不是流通货币,试铸的样式或开炉钱。钱,它稍微逊于雕母,但质地、品相依旧异常精美,此钱铜质完整,文字挺秀,字口深峻,外郭呈鱼脊状,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咸淳元宝”,钱是南宋度宗于咸淳年间(1263-1274)铸行的货币,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钱文直读,字体真书,背文纪年,自“元”至“八”。因南宋恭帝以后未见铸钱,故此为有宋一代最后方孔圆钱。
大观通宝,大观通宝(GrandviewTongBao)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有小平、折二、折三、当十等多种版式。大观通宝为铜币,直径40毫米,重18.2克,钱币上字体采用瘦金体。与大观通宝同一时期的钱币还有建国、崇宁、重和、宣和、圣宋等。;开禧通宝铁钱,宋宁瞎尘宗开禧元年铸。绍圣元宝隶书小平,北宋时期盛行一种形制相同,钱径相同,钱文书体相异的所谓对钱。哲宗绍圣元年间铸造的绍圣元宝小平钱钱文多见行书和篆书者,而隶书则属试铸样钱,相当稀少。应运元宝铜钱,此钱方孔,有郭,面文。北宋铜钱、铁钱,工商业持续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大为增加,北宋政府每年铸钱在500万贯以上,相当于唐代每年的铸钱的20倍。当时多数地区流通铜钱,仅四川地区使用铁钱。宋钱以年号钱为主,约50多种。南宋铜钱,南宋承袭北宋制度,政府铸钱以年号余神弯钱为主,每种钱有各种字体。由于通货膨胀,政府发行了大量的纸币,铸钱数量不及宋。重和通宝对钱,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