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纳指期货 > 江户时代大米期货 江户时代的资本主义因素

江户时代大米期货 江户时代的资本主义因素

期货大神 纳指期货 2023年08月28日

日本江户时期的历史

江户时代

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严格控制天皇、贵族、寺院神社,并费尽心计统治着支撑幕藩体制的农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职,下令锁国。码燃咐除开放长崎、界作为对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国人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远渡海外。由于闭关自守,幕藩体制迎来了安定时期。但是随着产业迟纯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自给自足的经营段敏体制系崩溃,18世纪起幕藩体制开始动摇。

庶民文化是这个时期的特色。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的元禄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关东地方人称京都、大阪为上方)地区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净琉璃、歌舞伎、浮世绘、文人画等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商人文化。

江户时代的资本主义因素

德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全国形成了以大坂、江户、京都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圈。江户是最大的全国消费市场。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船满载大米、酒类、盐、手工制品在江户港停泊。这些产品除了一部分为上交给幕府与藩主的租赋外,一半以上为进入江户流通市场的商品。以大米为例,送到江户的商品大米由米批发商卖给销售商,经“舂米屋”加工后直接送往市场销售,在嘉永(1848-1853)年间,仅江户城就有这样的“舂米屋”2700余间。

在大坂,于1697(元禄十)年,开设了堂岛大米市场,1730年,堂岛米会所成立,下设“正米商内”与“帐合米商内”。“正米商内”负责米券的发放,“帐合米商内”则进行相当于期货交易的证券买卖活动。每年有100万石以上来自畿内、九州、四国甚至东北的大米集中在被称为“藏屋敷”的仓库中,米商用购买的“米切手”(米券)兑换大米运往大坂堂岛米市场进行销售。

除了大米之外,酒的市场也在形成。幕府为稳定米价,曾于1754年下令解除对造酒业的限制,兵库县滩地方、摄津的伊丹、池田都成为著名的酒产地,兴盛的酒制造业还吸引周边百姓参加劳动。另外,盐的产地主要是濑户内海沿岸诸国。17世纪,这里出产的盐占全国盐市场的九成以上。

由于城乡分工扩大,商品生产的流通、合作性日益加强。例如秋橡烂启田的棉纺织业,梁如其原料就来自藩外的大坂。这种生产方式打破了藩与藩的界限,使商品生产的市场日益扩大。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把农民卷入了商品生产的环流。农村不仅仅是商品原料的提供地,同时也成为简单加工业的工厂。商人会向农民统购一定的手工产品,支付有限的加工费;地主富农开设手工作坊,雇佣农民进行生产等等,都是这一变化的体现。

这样,全国各地各地都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逐渐出现。

19世纪初,出现了由许多工人分工制造同一产品的手工业工场。在农村,地主富农开设酿酒、酱油等手工作坊,雇佣农民进行生产。也有的商人提供原材料和生产工具如棉纱、织机等,组织劳动力生产商品。而在城市,手工工场的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相当大的程度。江户时代上层社会穿着的华贵衣物和市民们消费的布料大多出自京都西阵的手工业工场。工场除了平织机之外,还拥有可以织出复杂花纹的“高织机”。西阵的丝织工场在18世纪达到极大的规模。1730年6月京都西阵织造工场遭受大火,损失织机3012台,而这个数字只是全部织机的一半,恢复后的工场,织机数量仍然达到2500余历差台,可见当时西阵织造工场实力之强。除了酿酒、丝织,其他行业也相继出现了手工工场。

商品经济冲击着封建领主经济结构,促进了生产关系和农村的阶级变化。首先,出现了一大批豪商,他们利用商品经营中获取的利润,投资于土地垦殖和河川治理,成为拥有商品、钱庄河大量土地的商人兼地主。他们把资本转化为土地,再通过租佃关系剥削农民,转过来又用地租投入商业活动;其次,农民中也发生了分化,大批小农失去土地,沦为租佃农。小农的破产,从根本上动摇了幕藩体制。正是这种生产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推翻幕府,建立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政府的活动。

标签: 市场   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