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中的武夷山 武夷山期货价格
期货从业资格考试考不过有什么办法
期货从业资格考试考不过,可以等下次重新报名,需要通如斗顷过考试,获得期货考试合格证,然后进入期货公司,由单位向中国期货协会提出申请从而获得期货从业资格。
机销闷构对申请材料审查后,将申请人相关信息录入“中国期货业协会行业信息管理平台”(以下简称“行业信息管理平台”),具体填报方式见“中期协行业信息管理平台使用指引”,机构必须将申请人所有信息完整准确录入后才能代为申请资格,申请人的原始申报资料(包括本程序第一条中规定的材料、相片以及后续职业培训证明等)由机构保管备查。
协会对机构提交的申请信息进行审核,必要时可要求机构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协会在机构提交申请后10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渣陆毕。
艾云航的个人观点
林业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
发展林业不仅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保障健康,而且还可以提供大量木材、林产品、土特产和药材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林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在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控制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保护农业生产。西北黄土高原、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是我国植被稀少、风沙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期处于缺粮、缺肥、缺柴的状况。从1978年开始,到2000年底,已完成前三期工程建设任务,在这一地区营造各种防护林2,200万公顷,“三北”地区农田林网初具雏型,2,130万公顷农田得到保护。据调查,北方沙羡困漠化地区,由于种草种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4万平方公里,约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
平原地区也有3,256万公顷农田实现农田林网化,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1.1%提高到15.7%,初步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的农田防护体系,促进了粮食作物的增产。此外,已在长达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上营造林带5,672公里,有效地减轻了台风的危害。
2、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木材,为群众生活提供丰富食品。木材是工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材料,主要由林业生产部门提供,农民建房和生产生活用材,要有农民经营的山林提供,这些年仅农村的建房用材就约2500万立方米。
我国木本粮油树种繁多、营养丰富,是山区群众珍贵食品,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木本粮食种植面积约80万公顷,总产量100万吨左右;木本油料总面积460万公顷,其中油茶350万公顷、核桃100万公顷,总产量20万吨。木本粮油具有一年种植,多年收获、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不与农作物争地等优点。林业的发展还提供了丰富的药材资源,人参、天麻、鹿茸等贵重药材都产在林区。林区还产木耳、竹笋、蘑菇、金针等土特产品。
3、美化城乡环境,保护物种资源。多年来连续不断地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活动,我国林业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明显改善和美化城乡环境。有些地区利用森林多、环境优美的有利条件,开辟为旅游胜地,如长白山、泰山、黄山、张家界、峨眉山、武夷山、九寨沟等。为了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全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699个,总面积18亿亩,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4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处,使许多濒临绝迹的珍贵树种和珍稀动物得到了保护。 1、人均占有森林资源少。我国是个少林缺材的国家,物滚森林资源严重不足。2005年全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林木总蓄积量为124.56亿立方米。我国是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工造林累计保存5330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1/3,蓄积木材15.03亿立方米。全国森林覆盖率18.21%。义务植树开展25年来有99亿多人次参加,共植树471.1亿株。全国每年商品林采代量约1.5亿立方米,生产木材9900万立方米。每年木材供应缺口达1亿立方米以上。2004年木材进口值达186.48亿美元。2005年木材进口值54.9亿美元,出口木制品102.6亿美元。从绝对数量来衡量,我国森林总面积和总蓄积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口和国土面积计算,则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按人均占有森林面积,我国只有2.02亩,为世界人均15.6亩的1/7,居世界第121位;我国按人均占有林木蓄积量9.58立方米,为世界人均83立方米的11.5%,居世界第57位。森林覆盖率仅18.21%,为世界平均水平22%的82.7%,居世界第120位。
2、森林地域分布极不均匀。我国成片森林多集中在东北、西南边远山区。黑龙江、吉林、内蒙东北部、四川三州、云南及西藏东部,土地总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5,森林面积却占将近全国的一半,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3/4。沿海内地森林较少,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北京、河南、安徽、山西等10省、市,森林覆盖率只有10%左右。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西藏中西部地区,森林更少,森林覆盖率在10%以下。即使在一个省内,森林覆盖也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一些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带。由于森林分布不均匀罩派余,供需矛盾突出,用材量大的多在沿海各省、市,自给率低,绝大部分*长途运输,造成运输紧张,成本加大。
3、森林年龄结构不合理。边远林区,成熟林多,生产量低。在全国可分龄组的75亿立方米林木蓄积中,成熟林52亿立方米,其中分布在东北、西南边远林区达44亿立方米,占成熟林的84.6%。由于地域偏僻、交通闭塞和采伐更新不及时,每年自然枯损达2500多万立方米。南方和沿海林区,成熟林少,只有5亿多立方米,约占林木蓄积量的10%;中幼林较多,约占90%。这些地区,海拔低,气温高,雨量多,土地条件好,林木生长较快,但*近大中城市,木材需要量大,运输条件较好,提前采伐严重。森林年龄结构不合理,带来生长与消费的矛盾,不利于森林永续利用。
4、森林综合利用率低。长期以来,我国由于重原木生产,轻综合利用,木材综合利用率很低,大量的可供加工利用的采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白白浪费掉,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据估算,如按采伐区出材65%,加工出材70%计,每年采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达3000多万立方米,而真正利用的不到10%,其余90%白白浪费掉了。许多山区农村能源主要依*烧柴,据湖南等地典型调查,农村每人每年平均烧柴0.4立方米,如按全国至少有一亿人烧柴计算,每年要损失森林4000万立方米。
5、森林权属复杂,经营水平低。我国森林由国有林、集体林、自留山等多种形式。东北、西南成大片的森林多为国有林,南方林区是以集体林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调动千家万户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积极性,普遍给农民划分了自留山。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林业发展速度,对用材量大的煤矿、造纸厂、铁路等部门划给一定面积的荒山,自造自用。这些部门资金充足,管理精心,栽种的多为速生丰产林品种,生产周期短,利用率高,效益好。有些林区几种所有制并存,经常发生林权纠纷,特别是东北林区,除村庄周围耕地外,全为国营所有,随着人口增加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农民群众和国有林区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南方林区少数民族同国营林场之间亦有类似情况。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不少林区采取场群联营、兴林富民的办法,效果很好,既保护了森林,又使周围农民很快富裕起来。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森林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全国边远地区林区还有30%无人管理,自生自灭;已开发的林区,由于管理差,每年火灾、病虫害损失严重。
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林业保护森林采取了许多重大的政策措施,林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前景广阔。国家计划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要求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抑制,林业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23%以上,要求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6%以上,全国基本实现山川美好,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改革林业管理体制,实行分类经营。实行分类经营是林业发展的捷径
1、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
森林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不同的森林追求的主导效益不同。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对各种不同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遵照森林有多种功能,但主导利用可有所不同的规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把森林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发展用材林主要是保障国家建设和民间对木材的需要。发展防护林主要是保护大江大河水源、防风防沙、防止水土流失。发展经济林主要是利用我国果品、木本粮油、桑柞蚕、竹、茶等丰富资源,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薪炭林主要是解决农民和部分小城镇居民的燃料问题。发展特种用材林主要是满足国家社会对林业的特殊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了解决我国林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问题,更合理地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1995年原国家体改委和林业部在《林业经济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反映林业特点要求的林业经济体制。要求按照森林的用途和不同的生产经营目的,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实施分类经营,分类管理。公益林包括五大林种中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也包括含少量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经济林和薪炭林),以满足国土保安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需要为经营目的,国家鼓励营造公益林,限制采伐公益林,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商品林包括五大林种中的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作为基础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由经营者依法自主经营,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
2、林业分类经营的意义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更好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实行分类经营,有利于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家把对国土保安、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起重要作用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纳入公益林,并对其实行严格保护管理,严禁乱采滥伐。对于禁采限伐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国家通过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给予合理补偿。这样既保证了经营者的经济收入,调动了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又保护了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第二、实行分类经营,有利于林业经济发展。把以生产木材、干鲜果品、薪柴为主要目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纳入商品林,允许森林和林业经营者按照市场需求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依法自主经营,国家逐步放宽对经营商品林的限制,鼓励发展经营商品林。这样做既调动了森林和林业经营者发展经营商品林的积极性,满足社会对木材、林产品、干鲜果品的需要,又活跃了林业经济,促进林业发展。
第三,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有利于“四荒”地造林绿化。我国荒山、荒坡、荒滩、荒沙面积很大。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后,国家可以采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以国家投入为主,由经营者营造和管理,集中力量对“四荒”地进行造林绿化。鼓励经营者在风沙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这样既绿化了“四荒”地,增加了林产品,又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第四、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有利于理顺林业的政策和机制。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将林业明确地分为公益事业和产业两大块,国家对这两大类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理顺林业的政策和机制。可以说,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林业发展的捷径,也是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
3、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的做法和措施
第一、做好森林区划和界定工作。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森林资源调查划定公益林和商品林,并通过与森林经营者签订协议,把公益林和商品林确定到每一个地块;第二个阶段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森林分类经营成果逐步上报国务院审批;第三个阶段是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战略,按照森林分类方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采取不同类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措施。
第二、广泛宣传发动。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涉及到林农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广大林农的积极参与。为了提高广大基层干部职工和林农对森林分类界定工作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大力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要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指示,大力宣传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深化林业分类改革是落实森林法、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增加林农收入、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针对一些林农怕界定公益林后林木不能采、怕政策多变、怕出现新的林权纠纷等现实问题,各级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除利用各种媒体、会议和培训等形式宣传外,还应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农村林区进行现场宣传和讲解,使林木经营者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林业分类经营工作。
第三、组织专业队伍。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技术要求严格,为保证按时高质完成任务,各地必须组织专业队伍,具体负责完成森林资源调查和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在开展外出调查前,首先对外出调查的人员进行政策技术培训,要求每位调查队员熟悉森林分类经营政策,熟练地掌握实施细则规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方法,经考试合格和现场练兵后方能参与外出调查。
第四、开展林权证复核验证工作。结合森林分类类型区划界定工作要同时开展林权登记和复核验证工作。森林分类类型区划界定工作要求森林经营者签字认可,也涉及到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的确定问题。在开展森林分类类型区划界定工作中,要同时开展林权登记和复核验证工作。
第五、建立和落实基金补偿制度。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和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林业分类经营,把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纳入公益林,严格控制采伐,给森林经营者带来经济损失。为保证森林经营者和林农收入,调动他们的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国家必须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行专款专用,落到实处。
第六、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我国地域广大,地理、土壤、气候类型多样,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栽种适宜本地生长的树种。过去在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比如不顾地理气候条件,北方地区到处栽种杨树;南方地区到处栽种杉树,群众把这种造林一律化现象称作“杨家将”、“沙家浜”。再如泡桐树在河南中东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长得较好,木质也不错,山西绛县领导到这里参观后,不顾本县的地势高、风大、气温低的情况,盲目引进泡桐树,把原来长得很好的杨树统统砍掉,一律在栽泡桐树,结果长得又矮又弯,枝杈多。当地群众讽刺说:“绛县泡桐有礼貌,见人低头又弯腰”。由此可见,从本地实际出发,栽植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是很重要的。牧区在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等方面,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地处陆地边疆,少数民族聚居。我国牧区大都分布在陆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东北大兴安岭西部往南,沿阴山、贺兰山、阿勒泰山、天山、祁连山,至青藏高原,边境线长。在这广阔的草原上居住着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鄂温克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畜牧业是牧区各族人民的主业,是广大牧民生活和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经济的支柱。
2、牧区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牧区可利用草原面积34.7亿亩,占全国草地总面的57.8%。草原类型多样,共有7大类,22个亚类,有各类牧草3000多种,人工栽培牧草数十种。牧区还有属于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野生动植物数十种,名贵药材和珍贵经济植物数百种。牧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森林、矿产、水利资源。
牧区大都处于高海拔高纬度地区,高寒、干旱、多风雪、灾害多。青藏高原牧区是我国最大的高寒牧区,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多在3000米以上。气候严寒多变,无霜期不足150天,有些地方全年几乎无绝对无霜期。新疆牧区是以山地草场为主的牧区,温度受高纬度和地势高差的双重影响,冬春季节寒冷,对牲畜影响较大。北方牧区,以内蒙古为主体,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之间,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形成我国主要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3、自然灾害多,生产不稳定。牧区在可利用草原中,除河谷平原区约占20%的草甸草原外,大多位于高寒地带,受大陆性气候的制约,冬季漫长,雨量少,风沙大,无霜期短,自然灾害频繁。传统的靠天养畜的畜牧业,往复出现牲畜“夏壮、秋肥、冬疲、春乏”的恶果,生产很不稳定。内蒙古1947年至1987年,40年间牲畜出现过5次大起大落,5次小起小落。1952年至1986年,全区死亡大小牲畜8357.4万头(只),出售9631.5万头(只),自食9341.3万头(只),大体上各上三分之一,足以说明牧区牧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4、畜牧业历史悠久,商品经济不发达。广大牧民,长期以来在利用天然草原发展牛、羊、马、驼等草食动物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牲畜和利用、建设草原的经验。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和自然条件的原因,牧区基本是游牧半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单纯经营畜产品原料的单一经济结构,自给为主的产品生产,属于封闭、半封闭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这种状况建国以来虽有改变,但其基本特点至今仍然存在。
5、交通通讯不便,文教科卫落后。多数牧区县(旗)不通铁路,有些乡(苏木)连公路、电话、电视也没有。交通不便,运输困难,运费较高,信息不灵,流通不畅,严重制约牧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牧区文化设施少,群众文化生活贫乏。办学条件差,校舍不足,师资缺少,质量不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底,毕业合格率低。现有科研、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牧区各种人才奇缺,尤其是科技人员不足。服务机构不健全,直接为牧业生产服务的草原管理站、畜牧兽医站、畜种改良站和经营管理站,不少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由于科技人员少和“四站”瘫痪,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畜种改良、疫病防治、草原建设等都受到严重影响。牧区医疗网点少,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严重,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较高。牧区是牛、羊生产的重要基地。牧区畜牧业是全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大约1/5的牛肉和2/3的羊肉产自牧区。长期以来,对解决一部分大、中城市的牛、羊肉供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牧区是毛纺、皮革等工业原料和出口畜产品的基地。五大牧区绵羊毛、山羊毛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75%和23?56%。驼毛和牦牛毛全部产在牧区。牧区为皮革业提供的牛、羊皮分别占全国为皮革工业提供牛、羊皮总量的50%和40%以上。牧区每年为国家提供出口的畜产品达140多种,其中冻牛羊肉、活牛、活羊、羊绒、驼绒、裘皮大衣、山羊板皮和牛、羊肉罐头以及毛纺织品等,在出口换汇中占有重要地位。牧区每年还向农区出售大量活畜。
牧区是工业品的广阔市场。随着生产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提高,牧区对工业品的需求量增大,除日常必需的粮、盐、布、糖、茶、百货、五金等外,牧业机械、兽医药品、饲料添加济、化学肥料、风力发电设备畜产品加工机械、家用电器、塑料薄膜,以及文化生活用品等,牧区都有着广阔的市场。这对启动市场、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牧区蕴藏着开发的巨大潜力。我国牧区幅员辽阔,全国人均占有草原面积4亩左右,远比人均占有耕地多。充分开发利用草原的潜力,发展草原畜牧业,以草换肉、奶、毛、皮,对于增加畜产品供应,增产工业原料,发展牧区经济,扩大出口换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牧区经济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的基础。我国牧区多在内陆边疆地区或贫困山区。发展牧区经济,有利于开发边疆、建设边疆,有利于繁荣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有利于增强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昌盛。抓住机遇,加快牧区发展
牧区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牧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央和地方都有能力加大发展牧区经济的投入。二是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牧区有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三是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向中西部转移,把西部大开发做为下世纪开发的重点。四是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牧区发展创造了条件。五是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等农产品丰富,为牧区停止开荒、退耕还草、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良好机遇。六是中央非常重视民族工作。要抓住上述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牧区经济发展。
端正对牧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我国牧区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宝库。牧区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各种畜产品。虽然牧区在全国肉类总产量中占的份量不大,但它对解决大中城市的优质牛羊肉供应,却占有重要地位。牧区为毛纺、皮革加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料,还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出口创汇产品。牧区现有草场基本还是天然草场,若加以改良、建设,发展潜力很大。据测算,如把我国1/3可利用草场建成人工草场,则牧区产肉量可提高10倍。因此,国家对牧区的发展应予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扶持。
端正牧区经济发展方针。多年实践证明,牧区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牧为主,草业先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这样的方针符合牧区少数民族的习惯和专长,有利于发挥牧区的自然优势,有利于保护草原和生态环境。半农半牧区,一般与牧区毗邻,自然条件和交通、能源条件比牧区好。因此,半农半牧区要把畜牧业放在突出位置,发挥牧农结合的优势,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突出畜牧业,可以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加强同牧区的资源互补交流,发挥农区与牧区的中间作用和生态保护作用。
进一步完善牧业生产责任制。一是努力办好双层经营,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工作。二是积极发展养畜专业户,组织有经验有技术的牧民专门饲养改良畜和种公畜;鼓励牧民自愿互助,分工协作,通过合作联合的方式走专业化、社会化的路子,逐步将混群放牧向分群放牧过渡。三是因地制宜落实草场承包责任制,固定草场使用权,提倡以草定畜。四是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本着取之于牧、用之于牧,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做到专款专用。
增加牧区投入,加强草原建设,增强发展后劲。牧区投入的重点是加快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改良,积极改善草原水利设施,建立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加强道路、能源建设,改善交通、运输、用电、通讯条件;积极开展草原鼠、虫、病害的防治。同时也必须加强牧民定居点、牲畜棚圈、配种站、兽医防疫站的建设。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疏通流通渠道。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载体。牧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专业市场、期货市场和零售网点等。集贸市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的场所,灵活方便,适应性强,对促进牧区商品经济发展和方便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大力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兴建一批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要把市场建设与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应把历史上传统的通商道口、集散地和县(旗)城集镇恢复建设好。要以县(旗)、乡(苏木)所在地为依托,逐步建设更多小集镇,兴办乡镇企业、服务业、文化教育和卫生设施,使其成为牧区星罗棋布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活动中心,繁荣牧区经济,发展商品生产。要进一步完善购销体制,疏通流通渠道,积极实行工牧直交、工贸直交、工牧联营,发展牧业产业化,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交易费用,使牧民得到更多的利益。
开展多种经营,加快致富步伐。为使牧区尽快富裕起来,应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第一,在坚持以牧为主的基础上,积极走牧、农、林、副、工、商、运、服综合发展的路子。第二,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取人之长,为牧区所用。积极同外商开展合资、独资、合作和补偿贸易。要采取比内地更优惠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兄弟省、市、区到牧区兴办牧场、畜产品加工厂、采矿、交通、水利等开发性企业。
积极发展文教科卫事业。大力培养当地民族科技人才,提高牧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是发展牧区经济的战略之举。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并采取鼓励知识分子到边疆工作的政策,积极引进各种人才为牧区建设贡献才智。牧区民族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搞起,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培养一批巩固一批。在边防沿线和贫困牧区应采取公办为主、助学金为主和寄宿制为主的办法。要有重点地办好一批民族中小学。要积极办好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培养一批发展牧区经济所需的少数民族中级技术人员。要积极发展牧区文化事业,活跃牧区文化生活。积极改善牧区的医药卫生条件,注意加强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要搞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福建省武夷山市青青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福建省武夷山市青青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2008-05-29在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注册成立宽逗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武夷山市站前新区南二街32号1层。
福建省武夷山市青青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507826740474036,企业法人曾梅玉,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福建省武夷山市青青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蔬菜、苗木、花草种植;农业领域内的技术开发;茶叶包装;初级农产品、工艺美术品批发、零售;电脑及配件、通信设备、电子监控设备、建筑材料销售;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不含金融、证券、期货);文化艺术交流;仓储(不含危险品);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公司经营和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批发兼零售预包装食品(含茶叶)兼散装食品(含茶叶)。(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缓握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福建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176560万元慎哪卖,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和 1000-5000万规模的企业中,共2810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福建省武夷山市青青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中金在线的服务平台
财视投资专家服务系统是一个聚合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对投资者进行点对点指导,服务专业化、便捷化和多元化的互动性专家服务平台。该系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贵金属、证券、股票、期货等方面线上财经服务和线下交流互动机会。
财视投资专家服务系统旨在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服务。专家通过该系统对投资者一对一进行指导,一方面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另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深度行情研究报告和分析等服务。中金在线“十大财经博客评选”始于2008年,迄今为止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它的召开不仅有来自中国财经界的专家名人的声音,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草根博主的声音,这些民间的声音在网络上越来越具影响力。
活动介绍
十大财经博客评选是由中金在线多家网络媒体携手举办的年度大型网络投票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坚持开放态度,邀请所有财经类博客参与评选活动,活动铅禅旨在为财经博主提供一个展现风采的舞台,让更多网友了解财经博主们的才华,促进财经知识的传播和研究。
举办机构
主办单位:中金在线
媒体支持: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等媒体
评选对象
1、原创的财经博客,不限中金在线博客(非财经博客不允许参加)
2、经过管理员审核符合条件的在投票页面展示
评选流程
入围赛
根据网友投票数总数前100名入围,晋级决赛。
决赛
根据网友赠送鲜花总数(60%)与中金在线专业评审团投票(40%),前十名博主获胜,为年度十大财经博客。
奖项设置
入围的百强博客:
颁发年度财经博客百强纪念奖牌
决赛胜出十大财经博客:
颁发年度十大财经博客水晶奖杯和奖金,并获邀参加中金在线年度评选现场颁奖。
年度十大财经博客前五名,博文将被放进中金博客的名家看市专栏;
年度十大财经博客,作为中金在线推荐博客,将有机会进入中金博客的高手或名家专栏,并将成为中金访谈的特邀嘉宾。
历届回顾
2008年度十大财经博客评选
2008年金融市场动荡起伏,股市风起云涌,财经界的精英博客层出不穷,百家争鸣。在众多网友的呼吁中,中金在线精心策划了2008年度十大财经博客评选活动。
2009年度十大财经博客评选
为感谢广大网友的热情支持,中金在线特推出了财经博客评选活动第二期——“2009年十大财经博客评选——2009年度最受欢迎的财经博客评选”。
2010年度十大财经博客评选
2010年,融资融券试点启动,股指期货十年磨一剑终现世,农行上市却破发如潮,央行重启汇改,史上最严厉的房槐扮尘地产调控政策出台……这一年,金融市场潮起潮落,世界经济风起云涌。2010年11月,由中金在线主办的第三届年度财经博客评选活动——“2010年十大财经博客评选——2010年度最受欢迎的财经博客评选”拉开序幕。一样的是评选,不一样的是品质。
2011年度十大财经博客评选
2011年,美债危机重重,全球经济引发轩然大波。中国股市持续萎靡不振,央行数次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楼市调控三令五申,物价上涨人心惶惶。而财经博客,仍坚持不懈地创造思想价值,面对风起云涌的经济浪潮,乘风破浪,以锐不可当的气势走在财经世界的最前沿。结合历届的成功经验,2011年10月,由中金在线主办的第四届年度财经博客评选活动——“2011年十大财经博客评选——缺陪2011年度最受欢迎的财经博客评选”即将拉开序幕。
2012年度十大财经博客评选
2012年,股市屡创新低,楼市面不改色,欧债风波未平,世界经济又陷低迷,中国经济艰难中求稳,全球经济频现疾风骤雨。这一年,金融市场潮起潮落,世界经济风起云涌,。2012年11月,由中金在线主办的第五届年度财经博客评选活动——2012年十大财经博客评选——2012年度最受欢迎的财经博客评选拉开序幕。从2007年开始,中金在线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28个城市开展了理财报告会活动,邀请业内专家、知名分析师与投资者现场互动,受到了广大投资爱好者的热烈追捧。
理财报告会以为全国范围内的VIP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宗旨,在传播自身品牌价值的同时,也为会议合作商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产品和品牌推广平台。 2012年3月在武夷山,中金在线与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携手举办金融高峰论坛顺利召开。论坛活动以“2012年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为主题,围绕着对中国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存在的机遇和风险等方面,与参会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商界精英人才两百余人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为中国经济前行增添新动力。
2013年3月28日—29日,第二届海峡金融高峰论坛将在“海峡明珠”平潭举行。本次活动由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张亦春教授倡导发起,以“聚焦两岸金融合作,助力中华经济腾飞”为主题,分析两岸经济金融政策、形势和市场等因素,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金融人才交流沟通,就中国经济改革及两岸金融合作作更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