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原油期货 > 期货均线理论 期货均线视频教程

期货均线理论 期货均线视频教程

佚名 原油期货 2023年08月25日

K线与均线的关系

1、K线又称蜡烛图,最早由日本人本间宗久运用于日本稻米市场,用于记录稻米的价格变动,之后被推广应用到全球证券期货市场。它由四个要素构成: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通常以开盘价和收盘价为上下边沿画长条框,两个价位哪个高哪个就在上方。如果收盘价低于开盘价,就将长条框涂黑,谓之阴线;如果收盘价高于开盘价,就将长条框涂红,谓之阳线。收盘价和开盘价之间的长条框部分,谓之“实体”。最高价与“实体”上边沿之连线,谓之“上影线”;最低价与“实体”下边沿之连线,谓之“下影线”。如果芦枣K线之四个要素分别指一个交易日之内的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则谓之“日K线”;若指一周或一个月之内的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则分别谓之“周K线”或“月K线”,相应的还有5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K线或季K线、年K线等。我们现在看到的K线图都是电脑软件自动生成的,因此不再需要手工绘制。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价格为纵坐标,以多根“月K线”为基础绘制的价格走势图称之为“月线图”,以多根“周K线”为基础绘制的价格走势图称之为“周线图”,以多根“日K线”为基础绘制的价格走势图称之为“日线图”。每一种大盘指数、单只个股或商品期货或股指期货,任何一个交易品种都可以由相应的看盘软件生成自己的月线图、周线图和日线图。趋势跟踪,就是分别在月线图、周线图、日线图三个时间级别上跟踪标的品种的价格趋势。就是说,月线图是时间周期最长的需要跟踪研究的图形,日线图是时间周期最短的需要跟踪研究的图形,周线图的时间周期则介于二者之间。我认为这三张图就已足够,其它如5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K线图或季线图、年线图,统统都是不必要的。因为趋势跟踪交易者恪守利物莫的名言:“不理会大波动,设法抢进抢出,对我来说是致命大患。没有一个人能够抓住所有的起伏。在多头市场里,你的做法就是买进和紧抱,一直到你相信多头市场即将结束时为止……大波动才能替你赚大钱。”

有一种“好哗首单日平仓”型的“日内交易”,简单说就是“仓位不过夜”,就是以5分钟、15分钟K线图为依据的“抢进抢出”的超短线操作。老实说我无法理解这种做法,因为似乎在这一类交易者看来“趋势”这个词根本就不是一种客观存在。我目前处于“趋势跟踪”这种范式,这是通过我十几年的研究和实战得出的最适合我的范式,因此我无法理解这种与我的范式绝然对立的范式。还有一类交易者,津津乐道于讲述他们以季线图、年线图为依据进行操作的故事,并借机炫耀他们那不可多得的“宏伟的眼光”与“惊人的耐心”。在我看来,尽管我在这里并列了日线图、周线图和月线图这三种图表,但在我的心目中,日线图才是最为重要、也是最值得关注的核心目标,周线图和月线图只是对日线图的研究起辅助作用而已,具体的理由后面如有机会我再作进一步解释。因为的图表的时间周期越长,也就越迟钝。月线图已经足够描述最为宏观的趋势,所以就象我无法理解“日内交易”的必要性一样,我也完全无法理解分析季线图或年线图究竟意义何在。

关于K线理论,自有专著介绍;由于本书不是基础读物,故不在这里详细叙述。这里推荐李明、李梦龙所著的K线理论专著——《庄家操作定式解密》一书供读者参考。初学者至少要看三种以上的K线理论专著,才有可能看懂K线图。我必须强调的是,读懂K线组合的核心任务是发现多空力量强弱之对比,进而佐证趋势。即使是同样的K线组合,它们出现在均线的不同位置其含义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总之一句话,尽管所有的K线理论都不得不从“形”入手,研判K线组合最重要的依然是读懂它的“神”而不是“形”。读者宜先分别学会K线理论和均线理论,然后再来研究它们的形态与位置关系。该技术是证券技术分析理论中最有实战价值同时也是最难掌握的部分,交易者为了彻底掌握它至少需要付出10年以上的努力,一边看书一边还要和电脑图形对照,因为书上的黑白插图和电脑软件上的红绿图表对人眼、人脑的刺激和因之造成的记忆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你必须把书上的插图在友数电脑上调出细细研读,完全模拟当时的走势。基本上,掌握这项技术还是适用那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没有师傅,你就得完全依靠勤奋刻苦的自学。没有毅力和研究精神,就永远也不可能掌握这门技术,即使再高明的老师也无能为力。

2、均线(全称“移动平均线”)

移动平均线MA【Movement Average】指的是最近N天某标的个股收盘价(或指数收盘点位)的算术平均值。计算方法是:始终采用最近N天的收盘价格之和除以N,作为当天的数据;第一个初始数据算出后逐日向前推移,每把新的收盘价加入被平均的数组,就把从后向前倒数第n+1个收盘价剔除(为便于理解,我姑且称之为“纳新吐故”);然后再把新的总和除以N,这样就得到了新的一天的数据,如此类推。计算公式为:MA=(C1+C2+C3+…+Cn)/N,C为某日收盘价,N为移动平均周期或叫参数。如果将移动平均线参数分别设为5/10/20/60/120/240,就分别得到5、10、20、60、120、240日均线,体现在日线图上,就是6条日均线,统称为“日均线族”;如果用周K线取代日K线,用周收盘价取代日收盘价,再将移动平均线参数分别设为4/8/12/24/48,就分别得到4、8、12、24、48周均线,体现在周线图上,就是5条周均线,统称为“周均线族”;如果用月K线取代日K线,用月收盘价取代日收盘价,再将移动平均线参数分别设为4/6/12/,就分别得到4、6、12月均线,体现月线图上,就是3条月均线,统称为“月均线族”。

和K线图一样,我们今天在电脑上看到的无论月、周、日均线族都是电脑自动生成的,不再需要手工计算并绘制,与前人相比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移动平均线是前人的一项伟大发明,为观察价格趋势提供了捷径。对那些无法掌握K线理论的交易者来说,选取一两条简单的均线,配合以坚定的纪律,照样能够从这个市场上源源不断地盈利。所谓趋势跟踪,本质上就是跟踪均线族的运动。我几乎从不绘制趋势线,我就是直接用均线替代趋势线的。因为本书不是基础读物,因此不具体介绍均线技术,初学者必须寻找相应的专著来研究。在这里推荐台湾张龄松先生所著的《股票操作学》一书,其中对于移动平均线有较为系统的介绍,可供初学者参考。

3、K线和均线的形态与位置关系。

关于这方面的参考书,国际上我没有发现;倒是国内唐能通的《短线是银》系列,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许多名人一样,唐不乏崇拜者,但也有不少人骂他,说他是骗子、黑嘴等等。我并非唐的弟子,但容许我公允地说一句,唐在国内技术分析领域是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他发明的许多通俗形象的说法,例如“出水芙蓉”、“断头铡刀”、“冷暖空气带”等技术形态,无论你是否喜欢,因为易懂难忘,已经成为经典。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善于包装和推销自己的强人,在他的书中存在大量广告,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他的书你只要买了第一本,后面就会一口气把他的《短线是银》系列一至八册全部买完,他写多少本你就会买多少本,这就是个人魅力。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唐的理论有多么高深,最多两本书就足以表达清楚了,可是他却一口气写了八本,因此说,他的著作,至少75%的内容是糟粕。尽管瑕不掩瑜,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从他的书中分辨清楚哪些东西是有益的,哪些东西是无用甚至可能是有害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什么叫K线理论,均线理论,和指标运用

K线是最试试客观的表现价格的图,K线的形态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个人比较喜欢嫌闭K线。均线表现的是不同周期期的芹并裂平均成本和价格的关系,均线具有蔽唯指明方向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趋势,还有吸引和支撑的作用,当价格远离均线的时候会向均线靠拢的,反之就是当价格站到均线之上或之下的时候均线对价格有支撑作用或压力作用,江恩的理论不是一般的初学者可以看的懂的即便你能看懂也不知道怎么用所以不建议用,我是用不了那个理论里面的东西。量能的变化能够表现出一只股票的活跃程度,这个不是绝对的。至于经典的技术指标那还是均线 K线 MACD了,这个因人而异,有人喜欢用这个有人喜欢用哪个,有人就不看指标嘿嘿

均线是谁发明的

均线说不上谁发帆碧明的,其是数据分析的一种很基础的手段,物理学实验上常用,借用过来的。如果一定要说发明者,那桥敏一定是实验物理学家或者数学家。

运用态消举法则最有名的是格兰威尔八法则。

均线到底是怎样计算的

N日移动平均线=N日收市价之和/N

以时间的长短划分,移动平均线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几种,一般短期移动平均线5天与10天;中期有30天、65天;长期有200天及280天。可单独使用,也可多条同时使用。

综合观察长、中、短期移动平均线,可以判研市场的多重倾向。如果三种移动平均线并列上涨,该市场呈多头排列;如果三种移动平均线并列下跌,该市场呈空头排列。

移动平均线说到底是一种趋势追踪的工具,便于识别趋势已经终结或反转,领先的趋势正在形成或延续的契机。它不会领于与市场,只是忠实地追随市场,所以它具有滞后的特点,然而却无法造假。

扩展资料:

优势

1、移动平均线可以帮助投资者判断卖出和买入的信号,当汇价有效跌破移动平均线之际,为卖出信号;当汇价有效突破移动平均线,为买进信号。

2、移动平均线可以简单快捷的呈现出汇价波动的大体趋向。

劣势

1、单单依靠移动平均线的买入信号和卖出信号,投资者不容易准确的做出卖出或友简者买入的操作,通常情况下,移动平均线需要和其他的技术指标相结合使用。好掘裤

2、当市场行情正处于盘整的局势时,移动平均线所反映出卖出买入信号会频繁出现,而散橡这时也是投资者最容易受“当上受骗”的时候。

3、移动平均线的变动较为缓慢,投资者很难简单方便的把握汇价的低谷或者是高峰,就长期移动平均线而言,而这劣势更为显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移动平均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均线理论

标签: 平均